离京返乡六年,他改变了村庄的模样

离京返乡六年,他改变了村庄的模样

编者按:乡村发展,能否等同于乡村经济发展?近年来,这个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城市化的背后,乡村正在流失的远远不止是劳动力与人口数量。乡村该往何处去?一转身离开的家乡,是否注定成为我们回不去的远方?林炉生偏不信。2013年,他决定离开北京,离开高校,回到家乡——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内龙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家乡的命运。


转载自当代公益      编辑:爱心志愿者

 

青山环抱,青枣、杨桃和蜜柚遍村栽种,紫荆花与三角梅沿路盛开,来自山上的溪水穿过村庄,通过引水渠流经村里最大的建筑、老式圆土楼“陶淑楼”门前,又向着下游山谷奔去。只有百余户的小村鸡犬相闻,夜不闭户,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宗祠前的戏台旁晒太阳……这,就是今天的内龙村。

但四年前,这里是城市化大潮背后一个凋敝暗淡的影子。土楼年久失修,渐渐坍塌,村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了钱的那些人回来带走了全家人,剩下的则是无法离开的老人、孩子和操持全部农活家务的妇女……

这一切的变化,源自一个人。一个曾经走出家乡,又选择回到家乡的人——林炉生。

林炉生

 

家乡召唤,营造”厝边”

大学毕业后的林炉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物业部的“正常”工作只坚持了不到一年,就与另外几个同伴,拿着不多的积蓄全职做了公益。

十四年后回顾起当初的决定,林炉生的回答平淡而隐含傲气,一如他给旁观者的印象:“就是想要做点事,人活着,应该要有内心的追求,”他顿了顿,“功名利禄,世俗成就,这些顺其自然就好。”

最初他的关注点在北京,关注的对象是北京城内的打工者子女。   201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林炉生再一次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方向,并萌生了回乡的念头。来自家乡福建的公益组织“正荣公益基金会”的邀请只是契机之一,更重要的或许是某种来自家乡的召唤:离家在外的十几年,他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能为家乡做点事。

“在外做公益这么多年,可自己家乡却是一片破败……”林炉生摇摇头,这是他无法拒绝的责任。

数年闯荡给林炉生带来的是村里老乡们无法想象的眼界与资源,而当他决定回到家乡,自己儿时的旧居陶淑楼就成了他返乡的切入点。

林炉生咨询了几个专业朋友,得出了“改造土楼完全可能”的结论,“好厝边”项目由此而生。这并非一个建筑修复项目,而是一个社区营造项目——在闽南语里,“厝”的意思是家,“厝边”既是邻居,也是社区。

2016年初夏,修缮后的陶淑楼开办了第一期夏令营活动。许多村中的孩子从未接触过外人,起初只敢在妈妈怀里抱着听课,几天后也与义工老师们玩到了一处。

等到这一期义教活动圆满结束,林炉生在村中贴出了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几个本村妇女结伴来了,这是娇凤、茶梅与志燕。她们从不知道什么叫“志愿者”,变成了真正的志愿者。

土楼修好了,本地志愿者团队也有了,清扫运动推动了起来,夏令营、图书馆与幼儿班也纷纷启动,看上去万事俱备。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陶淑楼内景

乡村社区,兴之以术

 

“陶淑幼儿班”开办的第二年,由于孩子少,家长们交来的学费不足以解决经费问题。第一个学期,是林炉生联系来的公益项目为幼儿班的老师支付了工资——每月1500元,可第二个学期开始时,林炉生告诉她们,这条路行不通。公益捐款不能持续,怎么办?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清扫运动里,没有了最初来自众筹和乐捐的启动资金,每户10元/月的卫生费要雇人打扫几乎没有可能,几个志愿者只能再次自己出去收垃圾。脏和累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最大的障碍是没人理解。

几个志愿者为此去找林炉生商量,但收到的回答却是:“我也管不了,你们看着办吧,如果资金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算了。”志愿者们接受不了这个答案。

几个志愿者边哭边商量,依然没办法决心放弃,“如果实在做不下去了,那我们几个就把它扛起来”。

 

第一期夏令营义教活动

五个人召集家长开会,说服家长们把幼儿班的学费从500涨到700元,又把两位老师的工资下调到1400元。

还有一块资金缺口怎么办?从前被陌生人看两眼都想跑掉的娇凤做出了自己也没想到的举动,她跑去村委会一坐就是一整天,又拦着乡镇下来的领导不让走,告诉村干部“你不给我解决,明天我还要来”。被磨得没了办法,村干部终于同意为幼儿班提供一笔资金,并承诺会资助清扫运动。

今天的娇凤是村里所有志愿工作的“一把手”,负责接待所有来往访客、组织陶淑幼儿班与国学班、领导村中的腰鼓队和广场舞,还在村中开办了“魔方加工厂”,帮助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就业。很难想象,每天忙碌于这些工作的她甚至并不识字,最初也完全不会讲普通话。

娇凤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她同样也在复制林炉生曾经使用过的策略——2019年春天,娇凤和几个志愿者骨干带着清扫工具去了邻村,清扫运动范围在扩大。

圣雄甘地讲求内省的自我探寻路径影响了林炉生,在林炉生眼中,所有的追求与变化,最终都应是一个向内的过程,一个改变心灵的过程。

林炉生直言,他还难以设想内龙村几年后的样子,或许原地踏步,也或许焕然一新。但可以确定的是,下一个春天将有更多的村庄迎来它们的变化契机,土楼修缮正在走向其他村镇,陶淑书院的运作模式将落地隔壁的下洞村,娇凤和她的伙伴们也盘算着更远处的乡村清扫运动……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 Tel: (301)-309-9421 / (301)-529-9419 / (202)-321-8558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