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当医生(上)
编辑按:艾乐松和乔金保,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南人;一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一个在沙漠以北。他们彼此不认识,但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部计划志愿者。多年来他们干着同一件事——到基层去,到中国最大的沙漠边,治病救人。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冬天到了。艾乐松完整经历了沙漠边10个春夏秋冬,乔金保经历了15个。同期入疆的志愿者,一般待一两年就离开了,他们仍旧守在各自的医院里。艾乐松孤身一人,乔金保已娶妻生子。艾乐松说,他不后悔。乔金保也说,他不后悔。
作者:李强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编辑:爱心志愿者
10年前,艾乐松还只是个刚到新疆昆玉市老兵镇的大学生。火车开了三天三夜,才把他送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他见到小镇的人,觉得跟老家的农民区别并不大。第一次去医院上班,却感到强烈的落差:镇上唯一一家医院又破又小,用的是旱厕;医院10来个人,只有3个临床医生,其中1个还在进修;每天只有10个左右的病人,诊疗单靠手写。由于就诊的人太少,早他几天到的志愿者,每天事情也不多。当时,医院里没有住院病人,不做手术,医生主要治一治感冒发烧,或者开慢性病的药,志愿者就打打杂。他感到一种奔波千里之后盼头落空的失望。
艾乐松闲不下来,开始跟另一位志愿者琢磨开展中医业务,比如推拿。他俩是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学了3年针灸推拿,而且,“推拿没有成本”。在简陋的边疆诊室,两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凭两双手,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志愿服务。
起初,没人来。不是这里的人不生病,而是他们已不太信任这家医院。这家医院也辉煌过,是几十年前靠上海知青撑起来的,能做剖腹产等手术。但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年轻医生不愿意来,医生青黄不接,技术也在退步,逐渐没有老百姓愿意来看病。后来,他们靠免费给外来务工者、镇上机关员工、医院同事做推拿,重新捡起信任。
艾乐松的首个患者是在这儿务工的河南人,有腰椎病。推拿了15天左右,他腰椎疼痛的症状消失了。这间推拿诊室的口碑,在小镇上小范围传播起来。一个月后,诊室里开始有病号排队。没过多久,艾乐松开始腰酸背痛。他和同学每天忙不迭,累得不行,有时坐在凳子上都能睡着,但他们很开心,刚来时的失落感也烟消云散。
他感到两张床已无法满足需求,推拿效率又低,有了购入新床、开展针灸的念头,卻受阻了。几年后,他才得知,当初医院不愿花钱买新设备,是担心一年之后,他们离开,中医诊室半途而废,新设备被扔掉。
艾乐松另辟蹊径,打起了一位刚获得一笔6000元奖金的干部的主意。艾乐松希望这位干部能为诊室投资,作为报答,平时多给他做推拿、按摩。很快,他们拿着“化缘”来的6000元,买了6张诊疗床,又买了1000根针灸用针,并开始收费治疗,针灸一次20元。
为了练针灸技术,熟悉医书所提的“酸麻胀痛”之感,他和同学拿着针“互相扎”,也会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扎。搞不懂时,就打电话到沙漠外面去,请教在老家的师友。
‘“留下那个年轻人”
2009年,23岁的乔金保刚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被安排到喀什地区一家位置偏远的医院服务。那里人少无事,乔金保就靠看书熬时间。后来调岗去图木舒克市另一家镇上的医院后,从此不再清闲。外科主任带他参与了多场手术,很多是他行医生涯中第一次接触,比如剖腹产、阑尾切除术、肌腱吻合术、骨折手法复位等。外科主任还给他一本外科书,闲下来他就抱着钻研、学习。后来,资深医生带着他完成过这家镇上医院以前没开展过的小手术,比如为一名骑车摔伤的男孩完成肌腱缝合手术,从骨折病人的肩膀里取出内固定装置。以前,那样的病人只能选择到300余公里外的喀什市区的医院。他感觉到,自己的职业价值在这里显现。
多年后,已成为阿拉尔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的乔金保依然相信年轻人的力量。他说,”年轻人总能带来一些活力,有时一句话、一个举动,也会激发一些想法。“他们希望(现状)被改变,而且能够实现快速改变。”但他也知道,这片风沙弥漫的土地想留下年轻人,并不容易。许多人志愿服务结束后,选择回到内地,考研或考公,只有少数人选择留下。
艾乐松一年的服务期即将结束时,他和同学也面临去与留的选择。那时的镇干部、院领导、同事,都希望他们留下来。许多病人到镇里、医院要求“留下那个年轻人”,有的说要给他们良好的待遇,有的说他们离开是医院的损失。有人往诊室送枣,有人拎鸡,还有人请他们吃饭。老志愿者也劝,留下来第二年月工资能到5000多元。院领导每天都来说好话,说留下来第二年就提拔。当地团委还请来媒体,宣传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想留住我们两个人。”最后,纠结再三,艾乐松留下来了,他的同学走了。
艾乐松之所以留下来,因为有一样东西,是他若离开会感到遗憾的——一年时间里,中医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如果自己也离开,真的会像医院担心的那样,一切都会被扔掉,自己的心血也白费了,而镇上那些常来看中医的病人怎么办?他有些不舍。
他把留疆的想法告诉父亲,父子大吵了一架。当初来时,父亲就反对。他原本计划只待一年,现在又要继续待下去。父亲无力阻拦千里之外的选择。
(未完待续)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的健康教育和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及公益组织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