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百年乡学史的斯民小学
编者按:斯民小学在距离杭州100多公里的斯宅村,建校已有119年。一部长达8年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斯民小学》使乡村小学的价值被更多人关注。斯民小学保留百年的传统教育、乡土教育让人们看到,“斯民小学不但是有厚重历史的小学,也是未来乡村学校、所有学校应该有的样子”——村庄与学校的融合,未来的城市学校要与社区融合;课程与生活融合;学习和成长融合。
來源: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编辑:爱心志愿者
伴随着音乐人范宗沛作曲配乐《西风的话》的悠扬乐曲,参与主题沙龙《百年村校寄乡愁》的观众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片尾出现字幕“保国在革命,革命在储人,储人莫过于乡学——1929年《斯民校志》”“为培养国民起见,不分畛域”时,很多观众眼里含着泪水。
王丽曾在中小学任教,也在浙江乐清师范学校培育出很多老师,之后担任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等。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她发现那些“过去的学校”里有一颗颗被蒙上了尘土的珍珠。民国时期,中小学里许多细微的文化传统教育,成为个体成长的基石和最初的营养。
2014年秋,王丽到斯民小学做田野调查。人文荟萃的斯宅村,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后汉,至今保留着大量清代建筑,到处可见旧式私塾、族塾、新学的脉络遗迹。被斯宅村吸引,王丽写下了《一个家族书写的教育史》,刊发在2015年《中国青年报》上。
“自1929至1949年的20年间,斯民小学历届毕业生在文教、科技、财经、军政等领域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的数以百计。斯民小学的校舍建筑同样气派。建筑共分三进,从山脚依地势层叠而上,均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尤为巧妙的是,前后三进教室之间原有回廊相连,将偌大的校园连成一体,即便下雨天在校内也不必打伞。100年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新校舍拔地而起时,斯宅村的教育史真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果把中国教育比成一棵参天大树,千万所乡村小学就像大树的千万条根须。它们深深扎入大地,并源源不绝地将养分输送到枝枝叶叶。中国近现代诸多杰出人物都出自乡村……他们在乡村接受启蒙教育,又从乡村出发,走向现代中国的广阔舞台。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乡学’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没有‘乡学’的中国历史将如何书写?”
2015年,王丽决定用影像留住斯宅村的百年梓树、钟声、歌声、读书声,记录一所山村小学如何延续百年。她并不知道一部纪录片所需要的时间、精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投入,几十次前往斯宅村,不仅在当地拍摄,她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采访了70多人次的斯民小学校友。
王丽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所美好的小学,重要的是,这个僻处浙东一隅的斯宅村和斯民小学,为已经消失在时光中的 “乡土中国”以及近现代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是乡村教育“落后”的一个鲜活反证。
1905年,斯宅村办起了女子学堂,这在当时还信奉“男女授受不亲”的浙江乡间,乃破天荒的新鲜事;学校延续百余年的书法、音乐教育;学校成为全族人共同的产业,除了族人捐资办学,学校还拥有良田作为校产;虽然为斯姓族学,但也免费招收外姓学生。
禁不住时代洪流的冲刷,随着拍摄进行,斯民小学学生不断减少。2019年,跌到建校100多年来最低谷。这情况让海内外的校友们焦虑万分,通过各种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引起重视。当时乡中心校校长朱华儿和斯校长一起到诸暨教体局寻求支持。后来,诸暨教体局特批斯民小学跨区域招生。这所小学终于有了转机,附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学生渐渐增多。
2021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编导胡劲草敏锐地意识到,斯民小学的变化应受到更多关注。她拍摄的报道节目在央视播出,斯民小学的知名度再度提升,乡村小学的价值被更多人关注。斯民小学保留百年的传统教育、乡土教育,小班小校的宽松环境,让家长们看到一种不同于城市名校的小而美。
“这部纪录片并非单纯的记录校史,而是从各时代的校友回忆,到现如今的教学和师生面貌展现,以平实的手法梳理了斯民小学的百年变迁史,同时也是中国乡村教育史的缩影。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城市小学相比,作为乡村小学,斯民小学如一股清流。“就这样,《斯民小学》纪录片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开来。
许多观众“流着眼泪看完”,有人留言说这就是中国的巴学园。“感觉这才是学校应有的模样,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有稳定的情绪,如何拥有幸福感,如何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好奇心。这种会陪伴这些孩子一辈子,实在太宝贵了!”
让王丽没有想到的是,纪录片不仅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纪录片《西南联大》总导演徐蓓认为,跟西南联大比斯民小学很小,但意义并不小,反映了乡村百姓对教育的信仰,以及文脉在当代乡村的传承。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吴丽明曾到访斯民小学,他为斯剑光校长18年的乡村教育坚守而感动,“斯民小学不但是有厚重历史的小学,也是未来乡村学校、所有学校应该有的样子”——村庄与学校的融合,未来的城市学校要与社区融合;课程与生活融合;学习和成长融合。
“现在斯民小学办好了,留在村里的孩子可以有好的教育;还有很多城里的孩子,这是他们的选择。或许他们愿意沉浸乡村生活或者不适合公办小学的统一要求。无论哪一类孩子,都是教育对人的尊重,让学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力。”
学校受到关注,不断有学生转学进来。“希望今后斯民小学还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其他乡村小学走在更前列。”斯校长希望学校能获得一条通道,让热爱斯民小学的老师可以直接来学校教书,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把斯民小学办得更有声有色,更有活力。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