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志愿者新干支教感想集锦(二)

BB志愿者新干支教感想集锦(二)

编者按:自2008年始,每年8月,在爱心基金会的支持与协调下,由耶鲁大学牵头的“Building Bridges(同在蓝天下,简称BB)”中美大学生联合支教活动都会在中国农村地区的中学,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当地的中学生度过一段难忘的暑期时光。

2024年8月11-19日,由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0余名大学生和爱心志愿者组成的支教团队,在江西省新干县新干中学成功举办了第16届“同在蓝天下”。本文以志愿者的视角,重温了支教的诸多瞬间,与读者分享。


作者:香港大学/李思佳        上海交通大学/强陶        编辑:爱心志愿者

 

点燃内心的一把火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Building Bridges项目。在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暑假,给我们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这些高中生,都带来一场奇妙的人生之旅。

从第一天上午破冰认识每一位志愿者,到下午破冰认识每一位同学起,我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重返高中校园的象牙塔,一个个清澈有趣的灵魂。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次元,在生活中的压力离我而去了,这里我们不关心其他,只专注地想把纯粹的一件事做好。我想了很久到底要讲什么课题才能又让同学们听得进去,又能有所收获。我很认同BB的授课理念,高中课程的内容已不需要我们重复赘述,我们更能带来的是从零到一的素质教育转变。最后我选择了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心是多么有意思的课题,若学会一二,也能对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然而,在真正授课和社区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事实与想象的差距的事情,我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我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而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生的眼中,没有什么比争分夺秒刷题更加重要。回想我的高中,曾几何时我也如此,低头赶路,却忘记了仰望星空。社区探索开始时,几乎所有同学都是沉默。而在引导下开始讨论后,又有同学因为意见不合产生了很难调和的矛盾。为了缓解矛盾,我在他们有空的时候进行了几乎一小时的详聊。我很庆幸有这种私聊的机会,“小组成员”这个身份背后,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人。

李思佳在BB分享会上

 

这次参加Building Bridges项目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在这场夏令营里,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与这些年轻的学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交流和互动,我们彼此了解和认识,共同成长和进步。 在这场夏令营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努力,也看到了他们的困惑和挣扎。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我相信,这次参加Building Bridges项目的经历,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希望为这些同学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除了与同学们的接触,在BB相遇的许多灵魂挚友也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三年前相遇的伙伴直到现在依旧是密切联系的好友,而我也抱着十分的憧憬而来。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一起解决,迷茫时互相鼓励,快乐时分享喜悦。BB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片净土,每一个人都怀着赤子之心。我的求助从来没有一次落空,我的希望也一次次被承载,我在这里被很多人的真诚和笑容感动过。我想我们的友情不必过多赘述,感恩短短七天的相遇,让我碰到这么多可爱的人,让我在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都有了一座桥,让我们都成为彼此生命中闪亮的星星。

——香港大学/李思佳

 

不灭的火种,不断的BB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BB了。去年刚结束大一的我算是年龄偏小的一位,也因此收到了来自学长学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指导,这份呵护甚至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这无数份善意的传递,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尝试回应寻求课程建议的声音,哪怕收效甚微,起码毫无保留;我四处分享自己的课程,哪怕声嘶力竭,起码遍地欢笑;我“临危受命”操办分享会,哪怕燃尽一切,起码抛砖引玉……纵使如此,仍然留下来太多遗憾。

我清楚地记得第四天夜晚临时举行的中期总结会,简而言之,问题颇多。然而,解决问题靠的从来都不是马后炮盘归因,在剩下的三天逆转翻盘,成了时下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翔哥紧急开启高数课程,不同班级间“金课”互换,还是众多老师选择放下手头的课程开启了座谈会,五花八门的方式各显神通、立竿见影。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或者团队,能够规避掉所有的困难,在不幸降临时,面对它的姿态,便是人的内核最为本征的侧写。

强陶在课堂上

 

坎坎姐说BB是一个乌托邦,小宣说这是一场治愈,明菡姐说这同样是Breaking Borders。有更多的人表示说,离开BB是一场戒断。BB从我老家四川2008年的大地震开始,一路走到现在有了十几年的历史。说实话,没有人会永远留在这里,但是永远会有人留在这里。奕凯的背后有晨艺,我跟上了修远哥和杨哥的步伐,后来又有了桐瑶和瑜昊的身影。当初BB创立时北大、港大、耶鲁和交大的前辈们可能不会想到,在后续的十几年,会有更多的学校、更大的团队继续践行她们的理想、壮大这份事业。这份爱的接力棒经久不息地传递着,从去年肖冉姐领队独当一面到今年惜羽和佳航合力闯关,从去年憧憬悦瑶姐盘活整个心理组的身影到今年我努力想为后辈提供微薄的帮助,从益维半开玩笑式地答应要把分享会办下去……

我们从来不缺有能力的人,我们从来不缺榜样,我们更不缺梦想,所以我们从来不缺生命力、也从来不缺希望与未来。一代又一代从BB走出的成员,或许浪在中国外国不同地点,但正如文博哥在巴尔的摩永远联通的电话那般,始终维持着纽带、始终架起桥梁。我也听过一些忧虑,但我们的存在永远不是一年一度的在国内某个点上的聚集。每一位走出的志愿者、每一位走出的学生、每一处走过的地点,尽皆火种。我们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要火种在,火光仍在。火种传递,那么这份火光便会照亮这世界的各个角落。

——上海交通大学/强陶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