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下)
编者按:梯田,即阶梯式农田,是山地居民为了种植农作物在坡地上开垦出来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梯田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著名的有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瑞士的拉沃梯田、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哈尼梯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生命共同体的典范。这一期,我们继续去感受哈尼梯田中蕴藏着的生态智慧。
作者:耿宇鹏 张 多 编辑:爱心志愿者
(接上期)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哈尼梯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种稻的哈尼人,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与梯田为伴。他们除了居住在梯田之上的村寨外,每年还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梯田旁的田棚里。田棚虽矮小、简陋,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逢春耕和秋收,哈尼人就带着粮食、被褥等物质来田棚里住下,节省往返梯田的时间和体力,直到农忙季节结束才离开。田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辅助设施,还是姑娘和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场所。这些田棚既是梯田的魂,又是哈尼人的另一个家,默默守护哈尼梯田上千年。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涵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绿春县,其核心区主要位于元阳县。支撑这个庞大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除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重要的是哈尼人构建的梯田文化系统。哈尼梯田文化系统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节庆、传统自然观和传统技艺。这五个方面与梯田稻作过程息息相关,深刻体现了哈尼人的自然生态观,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 “口头传统” 哈尼人的“口头传统”是以口头表演的形式传承、传播的相关民族古典知识,包括歌谣、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和谚语。例如哈尼族的史诗《四季生产调》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演述一年稻作生产周期及其耕作制度,它涉及春夏秋冬季节轮回、打埂筑田、育谷插秧、祭祀稻魂、打谷入仓等农业知识,是存续哈尼人生态农业的知识宝库,元阳县著名歌手朱小和是这一史诗的演述者和传承人。哈尼族的创世史诗《烟本霍本》共记录了原鸡、螃蟹、蚯蚓、水牛等上百种(类)动物。这些生态民族学意义上的自然生态谱系,通过“口头传统”传承至今,构成哈尼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哈尼梯田生命共同体观念的基石。
- 表演艺术 哈尼人的表演艺术主要是多声部民歌、仪式性舞蹈和器乐演奏。其中,哈尼族最具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主要流传于元阳县与红河县的交界地区,其演唱主要发生在春季插秧时分,女性在梯田中和声而歌,常有3~4个声部。另外,在丧礼上,哈尼族的“摩批”(即祭司)要带领人们跳一种仪式性的舞蹈——棕扇舞。棕扇舞要用棕榈树叶做成扇子,舞蹈动作则是模拟哈尼族创世神话中创造宇宙和人类的神鱼,扇动鱼鳍创造天地日月。他们制作乐器也会利用当地材料,例如用梨木做弦柄、用笋叶做弦筒蒙面、用牛角片做拨子的小三弦,曲调丰富且工整。
- 民俗节庆 节日是反映哈尼人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典型民俗事象。哈尼人一年中有三大节日:冬季的“十月年”(哈尼人新年)、春季的“昂玛突”(祭神树)、夏季的“苦扎扎”(杀牛祭祀)。这三大节日都与当地的水稻生长周期密不可分,反映了哈尼人对自然节律的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昂玛突”。“昂玛突”的核心仪式是祭祀村寨神林中的神树。哈尼人通过对神树的信仰,传承保护森林的理念——他们深知茂密的森林是维系梯田的根本,也就是“土的命脉在草和树”。
- 传统自然观 哈尼人的传统自然观包括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哈尼人的村寨通常坐落于海拔1500~1800米的中山地带,村寨上方是森林,村寨下方则是梯田,而密密麻麻的水系贯穿森林、村寨和梯田。这种布局除了现实的水利灌溉考量,还反映了哈尼人传统的宇宙观。在哈尼人的神话中,世界分为天界、人界和鬼界:人类居住在中山的人界,天界对应高山上的森林,而鬼界包括水体、低山林地和地下世界。在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的规约下,与村寨、梯田紧密相连的森林、岩石和溪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千年来维系梯田稻作农业的有力保障。类似的自然崇拜也反映在服饰上——哈尼人女性服饰中有大量银质的鱼饰。鱼在哈尼人文化中象征生命力,因此育龄女性用鱼做服饰是这种生命力观念的体现。
- 传统技艺 哈尼人在千年的梯田耕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传统技艺。水是梯田的命脉,哈尼人有一种很好地分配水资源的办法——刻木分水。在山上泉水流向村寨、梯田的关键地点,哈尼人在沟渠中放置一根大型横木,通过在横木上开凿出大小不一的缺口,使得水流可按需求分为大小不一的支流,从而分配到各个区域的梯田中,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哈尼人的传统技艺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就地取材,用稻草作为屋顶的材料,用竹竿做秋千,用竹筒做酒杯,用棕榈纤维做蓑衣,用栗木做器皿,用芭蕉叶做餐具,等等。因此,哈尼人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的自然万物密不可分。
哈尼人巧妙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梯田文化,成为具有全球典范意义的复合稻作系统。然而最近半个世纪,在全球化、市场化冲击下,大量青壮年哈尼人外出务工,由此带来梯田耕作技艺后继无人的危险。壮丽的哈尼梯田凝结着无数代先民的心血,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将哈尼梯田的生态智慧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全文完)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的健康教育和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