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跨越山海,让城乡彼此看见

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跨越山海,让城乡彼此看见

编者按:乡村笔记是一家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创始人汪星宇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开设乡土研学、城市职旅、乡间风物与生涯,连接工作坊四大项目板块,加强城乡交流,为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为乡村孩子扩展职业可能,并为乡村教育带去城市支持。在成都市青羊区东珠市街,矗立着一栋极简风格的白色建筑,它是乡村笔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山海青年空间。这是乡村笔记首个落地成都的共创空间,也是他们持续探索祖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大本营。这一期,我们就去了解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的故事。


转自:封面新闻        乡村笔记BTC        编辑:爱心志愿者

 

作为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最近正忙着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山海青年空间做开业筹备。对乡村笔记的伙伴而言,他们的探索也从“人来人往“发展到“理想村庄,从路过乡村的教育和公益活动,发展到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和建设乡村:去年,他们在云南澜沧普洱开启首个整村运营项目;今年他们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

创立于中国东方——上海,现在要梦延西南,乡村笔记将如何续写属于他们在蓉城(成都)的故事?

一帆带领同学们在乡村进行公益装置搭建

 

从看见到投身:年轻力量扎根乡土川渝

 

2017年9月,3个对乡村感兴趣的90后年轻人,各自向家里借了十万元用来创业,这就是乡村笔记的源头。

本着“让城乡彼此看见”、“照亮乡村美”的愿景,他们立足乡村发展乡土研学和公益教育,连结城乡——一方面结合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做研学、游学,另一方面帮助乡村孩子做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

2018年底,史一帆在微博上了解到了乡村笔记,彼时的他已经在国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当时觉得这个事情还挺有意思,我对乡村和教育这两者都很感兴趣,思来想去,当时也没冲动,就决定请假先跟他们去村里看看。”一帆说,“当时还是试运营期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个年轻人,跟着乡村笔记走的第一条路线,就是川西,小金、丹巴、红原、茂县……这可是一条绵延川渝的大环线。”

那次考察之旅后,一帆对乡村笔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觉得这个团队虽然年轻,但还是很靠谱,做的事情也都符合我的兴趣。”向家里说明情况后,他便毫不犹豫投了简历。

加入不久,乡村笔记于成都成立分公司,一帆再回西南,出任总经理,主要负责川西乡土研学项目。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四川的乡村,因为我们国家东西部乡村发展差异较大,乡村笔记虽在上海成立,但需要探索认识广大西部乡村;这些地方往往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令城里的孩子印象深刻。”一帆说道。

当地老乡在向同学们讲解植物知识

 

走进四川乡村:少年们哭着来、哭着走

 

想带更多年轻人走进四川乡村——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让史一帆和团队经历了不少波折。

最初选择研学地点时,经过数轮的沟通以及当地村委会的协调,结果却与他们想的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处处碰壁、村村拒绝。“理由竟然是觉得自己不能最好地实现对这些城里孩子的接待。”一帆笑着说。

一帆向记者介绍了乡村笔记在川西研学的内容,其主要意义正是给城乡搭起一座桥梁。此外,研学的大部分收益会给到当地村庄。

在他的乡村笔记职业生涯中,一帆发现,城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哭着来,哭着走的。因为城里的孩子刚去到乡村时,确实会出现一些小小的“状况”,比如有学生是被自己爹妈“骗”来的,有的听说有篝火晚会后还专程带了小礼服——不想去到村子里看见实貌后,瞠目结舌、不能接受,“有些(孩子)真是哭着来的”,一帆笑着说,但是,“因为大家吃住都是在老乡家里,村民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久而久之娃们自然会和村民产生感情,所以也是哭着走的。”

一帆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所在研学团队的学生拍摄过一部名为《守家》的短片。片子讲了当地爷爷在守着村里的老家,儿子是军人长期驻守在外,孙子则在城里组建家庭守护着新家,我们就以这个为主题拍摄了短片,“老人家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上镜,没多久就耐不住孩子们嘴甜一直喊爷爷,就开始拍了。”一帆说。

根据一帆的观察,村里人和城里孩子之间,其影响是双向的、也是长期的,“我们并非走马观花。有的学生走后还会再回到村子里,用自己的专长去给村民解决各种问题,还有的村民则主动装修自己的房子,目的是吸引更多小朋友们去他那里住。”一来二去,孩子们真正读懂了乡村,村民也更自信了,“这就成了很好的延续。”他补充道。

乡村笔记带领城市学生在乡村做调研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的双向影响

 

成立7年,乡村笔记已从最初3个人的“以教育连接城乡”,发展为如今百余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行动平台”。

截至去年6月,乡村笔记已成功带领40,000多名青少年、10,000余名亲子学员实现研学活动,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建有300多家不同性质的研学营地,带领无数城市孩子“看见真实乡村”。

缘起于“走进乡村”,却从未止步于走进乡村。如今,一帆以及所有乡村笔记的小伙伴们正努力探索着更多影响乡村、影响青年的可能性。乡村笔记创始人汪星宇在本月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7年了,我和伙伴们为什么坚持投身乡村振兴》。当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回到乡村发展不是为了挣钱或者出名,而是因为在乡村生活更幸福、更自由,那么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内生动力……”

也许,在生活这条双向奔赴的道路上,不仅是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振兴。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 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的健康教育和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