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当医生(下)
编辑按:艾乐松和乔金保,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南人;一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一个在沙漠以北。他们彼此不认识,但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部计划志愿者。多年来他们干着同一件事——到基层去,到中国最大的沙漠边,治病救人。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冬天到了。艾乐松完整经历了沙漠边10个春夏秋冬,乔金保经历了15个。同期入疆的志愿者,一般待一两年就离开了,他们仍旧守在各自的医院里。艾乐松孤身一人,乔金保已娶妻生子。艾乐松说,他不后悔。乔金保也说,他不后悔。
作者:李强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编辑:爱心志愿者
(接上期)
缓慢地生长
转眼10年过去,摆在33岁的艾乐松面前的难题,依旧是同一道。过去几年,中医馆来过两位援疆医生,待一年半载就走了;来过两个大学生,后来也离开了;医院里的老医生退休,新聘的医生过去4年走了7个。如今,他已是医院临床医生中最老的大夫,是中医科负责人,唯一的持证中医。如果自己走了,谁来接管他创建的中医科呢?
疾病像沙子一样,无穷无尽地折磨着生活在沙漠边的人,而好医生从来都像雨水一样匮乏。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6000人的小镇上,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这里的人喊他“艾神医”。他清楚,干中医,他10年的资历算浅,只不过这里太缺医生了。这里总给人一种求贤若渴的感觉。
艾乐松知道,当医生,不能吃老本。除了念书时学到的,就只剩入疆后,自己摸爬滚打攒下的经验。这里病人不多,经验积累缓慢,然而中医又强调经验。比如号脉,没有师傅带,入行10年他仍不算精深。他想走出这里,去学习开方、针灸、号脉等,积累更多内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但沙漠将这里与外界的熙熙攘攘隔离开来。
他有时候羡慕在老家的医生,一个月也能外出学习两次,而小镇偏远,他想外出参加培训也难。何况医院不会同意他超过一个月的外出,因为只要他离开,中医馆只能“关门大吉”。有时回山东探亲一二十天,常接到病人的电话,问何时回来。多数时候,他靠自学。每年,他都要花上千元买许多医书,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搜寻国医大师的系列讲座或文章来看。
缺医,大漠顽疾
10年间,艾乐松能感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医科的诊疗床加到12张,诊室变为400多平方米的中医馆,他也有了学徒。几年间,大漠北边的阿拉尔医院也从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变为三级医院。乔金保所在的急诊科从4个人,扩充到15人,急诊就诊量翻倍,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从34.2%提升到70.6%。乔金保也升任急诊科副主任,如今还是塔里木大学医学院的外聘教师。
来新疆9年,乔金保用“不敢想象”来形容医院的变化。他不敢想象,这里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阿拉尔分院;不敢想象,中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是在自己医院做的;不敢想象,去年医院办了一次微创外科的国际培训班,吸引了10个国家的医生前来学习。多年前,阿拉尔医院还无法做主动脉夹层手术,遇到相关患者,只能转去乌鲁木齐。三四年前的阿拉尔市连机场、火车站都没有,转诊之路,超过1000公里车程。“有的病人转到半路就没有了。”乔金保说,前几天,医院刚完成一次复杂性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是本院首例。“那是救命的。”乔金保感慨,许多以前不敢接收的病人,现在敢接了。
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缺医,似乎一直是这里的顽疾,乔金保从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中能感受到。急诊就诊量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每天七八十位,增加到平均每天140位,有时200位,他们要再增加一倍的医护人员,才能够应对现在的接诊量。人员非常紧缺,儿科、妇科、急诊科、骨科、外科,许多科室都缺。乔金保的手机总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随叫随到。
在阿拉尔市镇上的医院,如今正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有一家医院总共50余人,其中约12人明年退休。“退十一二人,(医院)整个就断层了。”阿拉尔医院团委书记孔令乔说,“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院人员非常紧缺。”阿拉尔医院从2020年开始进行医疗共同体信息化改革,尝试更新医疗系统,但一些上了年纪的医生玩不转信息化设备。
在乔金保看来,一些信息化的手段,也是为了弥补人手的不足,许多镇上医院配备了“5G+AR眼镜”,这样能实现“专家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快速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信息化改革需要许多新鲜、年轻的血液来推动。”孔令乔说。
15年过去了,38岁的乔金保开始像当年的科室主任挽留自己那样,挽留来疆的志愿者,他希望年轻人留在这里,说这里平台很大,机会很多。艾乐松也越来越操心为医院留人的事。去年10月,中医馆成立了兴趣班,他招来几个“徒弟”。但对于这群年轻人最终能否留在这家医院,他心里还是没底。有的年轻人因家庭原因没办法留下,有的渴望到更好的医院去。尽管如此,新来的年轻人还是让他斗志满满。有时候,他就给这些年轻人放讲述沙海老兵的纪录片,希望他们能学习老兵,像胡杨一样,在这里扎根生长。
这里之所以叫老兵镇,是因为这里曾有解放新疆的一个营在1953年就地转业。这群老兵在沙漠中开垦出4万亩良田,屯垦戍边。后来,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余生,一辈子再也没有走出过沙漠。最初,艾乐松会想,“有些人真的很傻,在那个地方待了一辈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老兵们的坚毅。当初,他决定留在新疆时,给自己定了年限——10年。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艾乐松打算继续留在这里,培养这批年轻人。“如果没有人待在这个地方,对不起他们那一代人的坚守。” (全文完)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的健康教育和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及公益组织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