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的孩子 ” 在马龙山村 ” 发光 ”

  ”星星的孩子 ” 在马龙山村  ” 发光 ”

编者按:2024年10月底,坐落于安徽省肥东县马龙山村的安徽省首个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正式启动,主要面向孤独症家庭,开始了一场关于“接纳”与“共生”的全新尝试。这一期,我们就走进这个特殊的村落,探访“星星的孩子”,看他们闪耀光芒的美好模样。


转自:安徽残联        编辑:爱心志愿者

 

4个月后的一天清晨7时许,晨曦炊烟替代了城市的喧嚣,马龙山村的“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的亲切称呼)晨练的嬉笑声从村头传到村尾,充盈着本就不大的村庄。约莫半个小时,孩子们在老师的招呼下,乖乖地排着队回到教室,上起了最爱的手工课。

孩子们的变化之大,让人不禁感叹,不由回想起4个月以前的情景。

 

一个巧合:从 ” 闲置校舍” 到 ” 疗愈村落”

 

去年10月29日,首批“开村”地址里,并不包含如今开在肥东县桥头集镇,能容纳43户特殊孩子家庭的这个项目。

“在这里 ‘开村’,确实是一个巧合。”安徽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发起人、安徽新华女性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文娜回忆道,在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启动开村仪式当天,十几名家长联系到她,希望能另外再开一个疗愈慈善村。“家长告诉我,他们很早就在马龙山村住下了,十几位家长甚至自发做起了 ‘互助’式的疗愈康复,但苦于缺人手、缺资金,所以整个疗愈过程自然不够系统专业,场地也十分有限。”

看着家长殷切的眼神和期盼,在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启动的第二天,王文娜就带着六名政协委员实地探访马龙山村,眼前的场景令她震撼:孩子们在斑驳的平房教室里打转,家长们的眼神里“藏着疲惫”。和到场委员们、公益组织成员商量后,王文娜告诉家长,就利用村里曾经的校舍场地,再开一个“村中村”。

曾经闲置的校舍

 

与一些传统康复机构不同,这里没有“机械式”的强化训练。课程表上写着种菜、木工、钩织,甚至允许“发呆”。“我们不是矫正缺陷,而是重建生命力。”王文娜介绍道。

如今,在政府协调、家长自筹、社会捐赠下,这座闲置许久的校舍旧墙面刷上新墙漆,教学楼也装上了热水,目前“疗愈慈善村”共容纳了43户家庭,接受疗愈的孩子年龄在6到14岁不等。其中既有省内,也有外省的孩子。

 

一次机会:通往春天的200公里

 

在村里,说起孩子们“进村”后的进步和变化,不少“陪读”的家长们深有感触。张磊就是其中之一。

儿子佑佑3岁那年,被诊断为孤独症,张磊满脑子都是难以置信。走过多家医院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此后多年间,张磊带着儿子几乎跑遍了合肥大小康复机构。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这些治疗专业词汇他如数家珍,但孩子不显著的进步,让长期陪伴照料的夫妻俩备感焦虑。有时出门,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乖张”表现,让他一度感到背后总会有人嘀咕:“这种孩子,教了也白教。”

2024年秋,一通电话让张磊的人生拐了个弯。某位熟悉的康复老师向他提起“有个村子,疗愈不收费,还能让孩子种地”。他驱车寻去,穿过蜿蜒村道,看见一群孩子在菜地里奔跑,笑声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

他决定带儿子来试试。妻子在医院工作繁忙,他主动承担起司机责任,每天4趟,4个多小时,来回200余公里。

学生的木工作品

 

慢慢地,张磊发现儿子的变化像春草般悄然生长。

过去抗拒上学的儿子,如今到村口会突然回头:“爸爸再见。”从前饿了只会拽他去厨房,现在能清晰地说“我要吃西红柿炒蛋”。最让他鼻酸的是春节后开学——儿子默默穿好鞋,走到门口时顿了顿,伸手摸了摸他的衣角。“那种 ‘不抗拒’对我们就是天大的进步。”

如今,张磊开始重新认识“父亲”这个身份。过去他总焦虑“落后”,现在学着蹲下来听儿子哼不成调的歌;从前忌讳别人问“孩子怎么了”,如今会坦然说:“他只是需要更多时间。”

采访中,不少家长都有期待,觉得这里不该只是避风港,更该是他们的家。

暮色降临,张磊接上佑佑踏上熟悉的归途,他突然感觉心里闯进了一丝亮光,“这200公里的路,或许真的通往春天”。

 

一个理想:在荆棘中迎接春天

 

石敏曾是媒体人,现在是孩子们的“石头”老师,每天带着孩子们刨木头、做编织、种蔬菜。石敏转行,一方面是受从事多年疗愈行业妻子的潜移默化,也是被身边亲人所遭受的不幸所触动:“那时我明白,痛苦无法光靠 ‘坚强’化解,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石敏看来,慈善村最珍贵的不是课程,而是“不着急”的氛围。一个曾暴躁推倒桌椅的男孩,如今能安静排队做木工;一个从不与人对视的女孩,学会了用钩针编织杯垫。“进步不是 ‘学会了什么’,而是 ‘愿意尝试’。”石敏说。

农疗实践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一大块菜地被分成若干,孩子们把自己亲手写上姓名的木牌,钉到自己挑选的“小菜园”前。“从翻地、播种、浇水、采摘,我们尽量让孩子在每一步都独立完成。”石敏觉得,在农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合作、交流、沟通和配合,这样一方面能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他们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农疗实践菜园

 

当然,村子远非乌托邦,这份理想主义也时刻面临现实挑战——专业教师短缺、场地不稳定、日常运营资金短缺。石敏也表示,目前看护疗愈都不收费,若是家长经济条件尚可,就以捐助的形式多资助些;经济条件差,我们也不强求。

张磊说,相比于收费不菲的专业康复机构,这里已是这些“星星家庭”的理想家园。

目前,王文娜的“爱心工坊”计划正在推进:与企业合作手工项目,希望让家长边陪孩子疗愈边赚取一份收入,为这些孩子的家园筑得更牢固。

黄昏时分,石敏指着嬉闹的孩子们,“你看,他们和麦苗一样,只要给点阳光和耐心,相信总有一天,能在荆棘中迎接春天。”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的健康教育和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