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而不休” 的乡村老人们,如何安度晚年?(下)
编者按: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达到1.21亿,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比城市高7.99个百分点。他们年轻时在外务工支撑家庭运转,年老之后回到村庄,有人在家种了一辈子地,最终成为乡村产业的雇工,等待着干不动的那一天。这些“退而不休”的乡村老人们,他们的养老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本期继续关注中国乡村老人的困境。
作者:新京报 编辑:爱心志愿者
照料是需要长期维护的工作
10月13日,上午10点多,57岁的孙夕钦拉动墙上的一个呼叫器。随后,不远处的社区里,响起了铃声,一位接线的工作人员接通电话,询问孙夕钦的需求。
这是一套名为“一呼百应”的乡村公共服务系统,在山东诸城相州镇的一个农村社区中刚刚安装不久。村民通过呼叫器呼叫社区工作人员,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送医、购物等各种服务。
孙夕钦腿不方便,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沙发上,呼叫器就安在沙发附近,伸手就能够到。安装一个多月中,他用过两次,一次买药,一次买水,都是拜托社区的服务人员代办的。
在北京平谷,类似的服务也在推动和探索,和山东不同的是,平谷的入户服务,并不由基层组织承担,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进行。承担服务的社会组织,原本就有家政等市场化的服务功能,因此能更好地实现“一键呼叫”式的照料。
即便如此,这样的服务是否真的能够解决照料问题,也依然需要时间的验证。在乡村,老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大,需要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仅仅一段时间的服务容易实现,但这是一项持续的工作,由谁承担,经费何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艳霞说。
医疗、护理、卫生、陪伴……众多的照料需求中,乡村老人的吃饭问题,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吃饭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山东沂蒙山,86岁的张成礼今年2月份做了一次手术,回家后长期卧床,82岁的妻子照顾他的起居。夫妻俩没有孩子,侄女有时候会过来帮忙,但侄女自己也已经60多岁了,还要照顾自己的孙子,精力和时间都极为有限。
张成礼夫妻已经不种地很多年,家里的支出,主要靠两个人的养老金和低保。对他们来说,生活上的难题比平常人更多,比如做饭,自来水没有通到厨房,而是在院子里。仅仅打水一项,就成了一道难关,侄女每次来,都会把水缸打满,但侄女并不是每次都能及时过来。
养老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随老龄化的加剧,养老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的乡村,老龄化带来的种种困境,正在成为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养老服务更薄弱的乡村,老龄人群的比例却更高,这种城乡倒置的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乡村养老的问题。”张艳霞说,“应该看到,尽管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城乡一体,而且,城乡不同的特点,也使得城乡之间,可能并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在公共服务中,政策、资金、人力等,应该更进一步向乡村倾斜。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和趋势,要不然,差距可能永远存在。”
和城市的养老金相比,许多地区的乡村养老金,还远不足保证老人的正常生活。张艳霞说,“我国乡村养老金起步晚,起点低,保障水平低,政策调整的及时性也不如城市。比如,养老金的上涨频率和幅度,都远低于城市。而且,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的投入方面应该有更大的力度,让乡村的老人获得足以保障基本生活和尊严的社会保障性收入。”
在医疗、照料等养老服务中,分散居住的乡村老人,获得服务的机会同样远低于城市,“养老服务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是主力,需要更多偏重农村养老服务的建设。”张艳霞说,“我们其实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包括公共服务的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育等,未来还要加大推广和普及的力度。”
养老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乡村养老事业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张艳霞认为,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新的经验和现象正在不断涌现,而这些现象,其实也在不断改变着乡村养老的现状,“在调研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位驻村干部或返乡创业农民,可能会给村里老人带来更多的养老服务,他们可能给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思路,甚至可以对接城市的各种养老资源。类似的现象看似是个案,但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案出现,其实本身也是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
处于“夹缝”状态的“老二代”群体(指的是那些身处60-70岁年龄段的老人,上有八九十岁的父母要照顾,下有未长大的孙儿要照看,有的甚至还要用自己的钱去补贴儿女。),他们面临的难题折射出当前乡村养老面临的局面: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弱化,新的养老模式尚未建立健全,政府、市场、村庄、家庭各自发力,但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偏碎片化,乡村养老机制的完善面临多重挑战。(全文完)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