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志愿者新干支教感想集锦(八)
编者按:自2008年始,每年8月,在爱心基金会的支持与协调下,由耶鲁大学牵头的“Building Bridges(同在蓝天下)”中美大学生联合支教活动都将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当地的中学生度过一段难忘的暑期时光。2024年8月11-19日,由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0余名大学生和爱心志愿者组成的支教团队,在江西省新干县新干中学成功举办了第16届“同在蓝天下”。本文以志愿者的视角,重温了支教的诸多瞬间,与读者分享。
作者:香港大学/毛惜羽 编辑:爱心志愿者
” 为君风露立中宵,也是应当” —— 致我心中的乌托邦BB
与那些满怀期待,盼望着在大学社团和组织中一展身手的同伴们不同,成为领袖、组建团队、承担责任,是我早早便在高中不胜枚举的课外活动中,习得的宝贵经验。但那是一种为了填满履历而精心伪装的八面玲珑,身为平凡者的焦虑使我燃烧了全部的自己,试图营造一个完美的申请者形象。那种疲惫和麻木使人恹恹,抽干了我对活动的一切热情,也剥夺了我感知快乐的能力。就算是得到了种种镀金的头衔——ib状元,xx奖,院系前百分之x——无论是什么都不再重要,鲜活的我,好像死在了18岁的前夕。
从那时候起,我好像变成一个完全理智的存在。——严谨、冷静、客观,钟摆尽量停在中间位置,被裹挟着计算利益得失,湮没在飘摇的丛林世界里。可在我心中的火苗要摇曳着熄灭时,我与BB结下了缘分。
23年暑假的泉州之行,成为我进入大学后踏入的第一个课外活动项目。人的心中,倘若燃起一颗小小的幸福之火,就再也无法忘却那种灵魂被点亮的感觉。
我心中无形的高高城墙訇然倒塌。没有犹豫地,今年三月,我成为了2024年BB的领队。
就这样来到了江西,空气潮湿而闷热,氤氲着老友相逢的喜悦,心中的一丝忐忑,和生机萌芽的前兆。奇异可怖的各种昆虫,没有热水的宿舍,和每年必会发生的对接问题,都没有浇灭心里的一点雀跃,我们在小县城的一家火锅店碰杯,带着远方而来的激情与梦想。
今年的分组是由领队团队细心制定的,十个组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真可谓卧龙凤雏——但我最在意的并非“xx省状元”这类的title,因为透过这些符号,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真诚与勇敢穿凿时空,使天南海北的人们相聚在此。天啊,我多么想成为三百名学生中的一员,若是17岁的我,一定会感到轻飘飘的,好像看见了一个个光陆怪离的肥皂泡泡,纵使我知道它们会“砰砰”地逐个破裂,可那绚烂的色彩和真实的触感,都是漫长天光中不会泯灭的心灵烙印。
我想,倘若能穿越时空,找到青灯黄卷下17岁的自己,一定也会以无比的耐心与爱意待之。我知晓被优绩主义衡量的创伤,排名和比较如何泯灭一个少年的希望,我真想大声地说——人生的容错率很高。我们总被教育要如何出人头地、拔得头筹,但鲜少有人对我们说,要走出比较的赛道,在自己的田野上平静快乐地做一株舒展的向日葵。
作为领队,我自觉有责任了解所有人的课程,因此在非我授课的时间段,除了为每一位志愿者撰写明信片,我几乎跑遍了每一间教室。最让我振奋的,还是那种广谱的人文关怀,它无关学科和领域,而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纵使看似机械冰冷的人工智能学科亦是如此,非常赞同绍峰老师的类比:假如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辆车,那么科学家和工程师负责踩油门,而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负责踩刹车,它们同等重要。跨学科的视野,是BB乃至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也是我在课程中意图向同学们传达的。
后期的日子里,我仍是严重睡眠不足的状态,脑子和放在充电房的手机一样滚烫,反射弧极长,高强度使用后就有罢工的兆头。但我开始期待每一天的到来,这种感觉是只有大二下学期才有过的——那时的我,意识到明天是周末时,会失落地喟叹:哎呀,明天就不能去学校听课了。要上课前,我会打扮体面,做好便当,包里背着那几本大部头,一头钻进文学院的教学楼。心砰砰跳,好像要去见恋人那样激动而雀跃,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躲到那间窗外有一棵苍葱茏郁大树的教室里,暂时不被命运和时间找到。
授课的最后一日,我的课程结于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一部我想送给同学们,也送给全体志愿者的小说。我想,即便同学们会忘记我教授的知识,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总会留下一些什么。即便在这个虚无主义盛行的后现代时刻,我们也不该怀疑一切,我们有自己要坚守的东西——即使世界是无序、荒谬、混乱的,也有一些永恒的东西存在,比如永远不可能与之为敌的事物: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比如某种不会泯灭的精神。
最后那晚,我和几位好友聊了通宵,在脑海里留下最深烙印的,是那句永恒的叩问:BB是否是一种自我感动?可就算是再问千千万万遍,我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被这些知识照彻过的人,会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他们的未来无论是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某些不一样的影响。” ——教育具有延迟性,得到精神滋养的个体,在未来某个遥远的时刻,会听到那悠远而隽永的回响。
所以,纵使是大梦一场又如何,是乌托邦一隅又如何?人总要有一个精神的彼岸,而在现实与理想的折返中,我们一定会获得一些前行的力量。终有一天,火苗将烧过两岸。
我真诚地祈祷着:
愿我们走到枯槁的年岁,心中尚有燃烧的火焰;
追随世俗的脚步,亦能短暂驻足于半壁理想江山;
直至时间的尽头,仍期许用真心构筑一方永恒。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