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姐大 ”刘小钢:生命中最珍贵的20年(中)

 ”大姐大” 刘小钢:生命中最珍贵的20年(中)

编者按:刘小刚作为中国公益届知名的带头人,她所创建的“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可以看作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公益的发展的一个缩影。2009年,一群具有公益情怀的企业家和学者,携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社区”命名的公益基金会——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或者社群,是城市为居民提供服务以及居民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单元。刘小钢,是千禾社区基金会理事长。她与团队深入社区一线,带领着一群居民一同寻找社区乃至社会疑难杂症的解法,他们相信社区好了,社会也就好了。这一期,我们就继续走近刘小钢,去了解她的公益20年。


转自:中国慈善家杂志        作者:龚怡洁        编辑:爱心志愿者

 

(接上文)

《中国慈善家》:虽然你说这是生命中最开心的20年,但这里面也有很多困难的时候。那次在妈妈病重的时候,你最后还是决定去百色做公益,应该也是很困难的选择。

刘小钢:是的,这件事情其实对我刺激很大,很难受。2001年,其实是我妈的最后一个春节。

广西百色的公益是陈开枝(时任广州市政协主席)带我去的,他是我很重要的公益引路人。2000年,有一次看戏碰到他,我问他做公益能不能带着我。后来,他到六隆镇去的时候,把我介绍过去给学校捐楼。

那年大年初三,学校的楼要奠基,我准备第二天一早八点多的飞机去广西。结果当晚我妈起来上洗手间,摔了一跤,我在医院忙到了四五点钟。

本来再过几个小时就该去机场了,但我妈又是这样一个情况。那个时候,我心里真的特别地挣扎,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最终,我还是上了飞机。学校活动结束后的那天晚上,收到了我妈病危的通知书。大概我回来十天后,我妈就走了。

这对我来讲是挺心痛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总是觉得,如果爸妈知道我在做的事情,他们会感到安慰的。

2024年1月,怡乐社区老友会

 

望高与俯身

 

在哈佛学习公益,刘小钢是站在高处的,她很快掌握了“望高”的方法,但回国后,她却发现“俯身”才是更需要去上的一堂课。

在国外,她接触到“社区基金会”的概念,被其理念所吸引。这类基金会把视线集中在一个地域内,其中的人则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共同体,开展项目来谋求公共利益。人们可以成为捐赠者,可以成为规划者、实践者,也同样能成为受益者。而当作为基本大单元的各个社区进入健康的自我运转状态,整个社会也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意气风发的刘小钢,希望把这个模式带回中国,但此番栽种却在初期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她开始“趴在地上学”,走到基层里和人们打成一片。

2009年,刘小钢与两位朋友一同发起成立了千禾社区基金会——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以“社区”命名的基金会。经过15年的探索,千禾逐渐聚焦在流动人口与环境保护两个议题上。他们针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改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展开工作。

 

《中国慈善家》:在哈佛读书时,你曾经拍下了和波士顿社区基金会总裁的一顿午餐。当时你们聊了什么?

刘小钢:肯尼迪学院有一个传统,每年会在学生范围内做一次拍卖筹款,形式叫做默拍。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放了很多不同的拍品,比如:项链、耳环,还有各种各样的书之类的。你看中了什么,就在上面写个价格,两个小时之后,价高者得。

我花了200美元,拍的是:与波士顿社区基金会总裁吃饭。所有有关社区基金会的事情,我全部都请教他。当时我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个社会的改变其实是基于每一个社区的改变的,每一个人又都是在生活在社区里面,大到总统,小到扫地的。如果社区里面的人是积极的、是关心公共事务的,社区一定会好。如果说一个个的小社区都健康了,这个社会也一定会好。我就在想,我以后真的很想做一个社区基金会。我很想从最基层的改变开始,慢慢地引发自下而上的变化。可以说,那顿饭也是我想做社区基金会、做千禾的开始。

 

2024年1月,小禾的家,柯木塱社区居民写春联

 

《中国慈善家》:中美两国差异很大,社区的概念可能都不一样。一开始也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后来是怎么调整的?

刘小钢:我去哈佛学习的目的,是回来做我喜欢的事情,于是分分钟都是在用国外的理论对接我脑海里的中国,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中国的现实是怎么样的,回来以后才发现根本就对接不上。

后来朱建刚老师跟我说,你现在如果决定做这个事情的话,就得趴在地上学,慢慢地你会找出一些线索,去对接你学的东西。于是我按照老师的意见去认识一些打工的朋友,和一些群体慢慢混熟。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正好是广东狮子会的会长,带着会员志愿者们到汶川去救灾,又认识了很多当地的草根组织,也慢慢感受到公益氛围有了变化。

我觉得一个好的社会,每个成员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选择的意识。自己要基于自愿,投入到一些公共事务里。

做社区基金会的价值恰恰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社区里普通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把它激发出来。所以千禾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人身上,如何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让大家相互看见、相互关心,从而在乎自己生活的社区。这样一来,社区可能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慈善家》:筹款情况如何,资金上有没有困难?

刘小钢:还可以。2022年大概是1500万,去年是2000万。但现在我觉得要更加注重筹款质量。我们现在比较笃定,知道工作的战场就是在社区,想在这里深耕,把它做好。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捐款人,在理解我做的事情后,能不计较短期效益地支持我们。

比如乐高,一直跟我们合作得很好。他们发现自己的产品和社区的场景很契合,把乐高玩具发给社区的流动儿童们,他们可以通过搭积木去开发想象力、去尝试创新,从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今年努力的方向,也会是像这样提高善款的质量,更有效地对接社区的需求,共同去引发一些变化。(未完待续)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