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故乡的孩子们,推开了通向世界的门(下)
编者按:上期爱心专栏,我们讲述了一个在云南的事故孤儿(他们的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离家出走、再婚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无法履行或放弃履行抚养义务,这些儿童称之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故事。如果说亲人的离去是漫长的潮湿,这群孩子自记事起就淋着一场无尽的雨,以至于霉点斑斑布满心头,遮蔽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本色。杨丽娟创办的南涧悉心社会工作中心(以下简称“悉心”)一直都在试图用陪伴叩开每个孩子的心门,而那里,或许从未有人曾抵达过。详见下文。
摘自:腾讯公益 作者:曾美雅 编辑:爱心志愿者
(文接上期)
“我害怕从现在的生活跌入万丈深渊。”那年才十五岁的小满说。她是个早慧的姑娘,眼里总包着些忧伤。小满的父母早早便消失在她生命中,姑姑婶婶又都有自己的家庭,她自小便和爷爷相依为命。可能是因为大人的闲言碎语,可能是因为爷爷渐显的老态,也可能是因为那些被悲伤侵袭却不知原因的夜晚,小满心里一直清楚,没有父母的庇护,自己的世界只是靠着几分并不牢固的联系才运转如常。她恐惧着,下一秒,一切可能就分崩离析。这份恐惧在她十七岁这年应验。2024年清明节,陪她长大的爷爷去世了。
杨丽娟才收到小满的微信,她心头一空,措手不及。此时葬礼已接近尾声,小满正奔走处理爷爷给她存的积蓄,计划着搬去县城的姑姑家,等一收假就回去上学了。她今年读高二,正是关键的时候。世界并未坠入深渊,但小满心里似乎又有一块地方随着爷爷的离世关上了。在人生的前十七年里,她接连失去了父亲,母亲,爷爷,旧的痛苦还未来得及消亡,新的痛苦便接踵而至。有时她也想做个快乐的人,但光是消化波动不定的情绪就耗尽了她的力量,漠然的心也不再习惯被人关心的感觉。“我就是想自己静静……我不喜欢热闹,”当杨丽娟提出想见面,小满明确地拒绝了她,“嬢嬢,有什么事我会来找你的。”杨丽娟和小满向来亲密,这次小满的回避让她感到有些错愕。
自从服务事实孤儿开始,杨丽娟就深知“一老一小”家庭的脆弱。她一直在思考,这些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第一步是生存,自南涧县脱贫后,老人们虽只有零散的收入、微薄的积蓄,但加上低保及社会资助,至少能让孩子吃饱穿暖。第二步是未来,必须得让孩子安心读完书。为了筹齐年度助学金,杨丽娟每年都奋力鼓与呼。今年每个小学生、中学生1200元,高中生和大学生2000元,都稳稳当当地发到了所有孩子手上。数额不大,权当是一种激励,让他们对未来有所想象,抱有信心。第三步,杨丽娟摸索出来了,是陪伴。是的,做那个无法预测的命运中,孩子们总能回头望到的人。
推开那道门有时候,杨丽娟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初见时,他们都是不喜欢说话的,有的都不曾看她一眼,家里老人怎么拽都拽不动。好几次,杨丽娟感到自己被孩子拒之门外,心里说不出的失落。等到第二次见面时,孩子们一看到她都欢欢喜喜的,跑着就过来了。有个叫晓莉的女孩,每次都要紧紧贴着她。杨丽娟第一次去晓莉家时下着雨,山路不好走,爷爷便带着孙女出门来寻,找到地方时浑身都湿了。晓莉一直记得,杨丽娟当时问她冷不冷。在晓莉九岁的人生中,只有爷爷奶奶在乎过她的冷暖。她说不上来那一刻的感受,只是从此就总想着这位杨老师——在课间时,在睡觉前,在偶然的思绪里,她无数次构想着两人的重逢。杨丽娟这才知道,或许孩子们的心门一直是虚掩的,只等着人来推开。而自己能重复地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就已经足够动人。门后,是孤独,是渴求,是荒芜的心事,是爷爷奶奶可能都没能踏足的地方。
在小满第一次敞开心扉时,杨丽娟才发现,尽管还有家人在旁,这个女孩依旧孤独。那天晚上,小满本来兴冲冲要参加志愿者活动,却突然被爷爷叫回家。这不是他第一次拦着小满,原因都是一样的——他害怕她在外面“乱跑”,会花钱。小满暂住在杨丽娟家,抱着她哭了一整宿。农村家庭养育孩子,总是养大于育。大人们劳碌着,管好孩子吃饱穿暖,却无暇顾及精神需求;管住孩子“不出错”,但不能引导他们探索世界。自打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们不安的爱笼罩着孩子们,近乎偏执地将他们围在自己熟知的安全区,有时却将孩子越推越远。仿佛是第一次找到倾听者,小满零零碎碎说了很多,抱怨爷爷的控制,烦恼和朋友的关系,迷茫未来的去向。自此以后,她隔段时间就跟杨丽娟倾诉细碎的少女心事,也开始改口叫“娟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我永远都是你的娘家人。”杨丽娟那时告诉小满。她这几天心里挂念着小满,眉头总不知不觉就皱了起来。杨丽娟一直是个感受丰富的人,无论是爱憎悲喜,每一种情绪都很鲜明。而面对爷爷的去世,小满表现得淡然,这让杨丽娟有些不安与不解。爷爷对小满的爱,是严厉、坚硬的,或许是小满还不能理解这种爱,或许是对失去的恐惧日积月累,让她疲惫地切断了情绪,杨丽娟担心着,当被刻意隐藏的悲伤骤然决堤,这个女孩该如何独自应对。杨丽娟其实很理解老人们,因为他们往往“育”不了,也错不起。然而这些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宽容而细腻的关怀。
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但对于他们来说,成人世界的残酷过早地降临,而过去的岁月中,没有什么柔软的东西能让他们汲取力量,帮助他们消化现在的苦难,迎接未来的挑战。杨丽娟愈发觉得,这就是她存在此处的意义。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