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了,留下满墙的晚年心事(下)
编辑按:山西省代县上高陵村78岁的张福青今年过世了。他把生平和心事悉数写满院落里红砖白墙木门窗上,甚至猪圈、厕所、房梁、地基、电线插头上都是。因为摄影师蔡山海的镜头捕捉,在网上激荡起无数涟漪。
摘自: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编辑:爱心志愿者
(接上文)
追 忆
如今,再看父亲写在墙上的文字,二儿子张宏英有些愧疚。东房的墙上写着“两子各奔西东,都相离我俩四百公里多点,我们俩在家养病,由两子供生活费,欢度晚年!”“欢度晚年”这四个字,他感觉在墙上尤为显眼。
他常年在北京打工,每隔三四天父亲会来一通电话,但时长通常很短。有时接到父亲的电话张宏英会说:“有事儿咱就说事儿,没多大事儿咱就挂了,我这边儿也得工作”。
父亲辞世后的一天夜里,坐在写满文字的砖墙旁,张宏英想起小时候他喜欢看星星,有时会躺在屋顶看,父亲提醒他,垫个袋子在身下,别看久了。那时,他也曾对星空产生过好奇,等他有机会再次仰望院子上方的星空,父亲已过世,他也即将步入中年。“有时候觉得,我称不上这个字。”他举起手,在漆黑的夜空写了一个字——“孝”。
大儿子张宏刚是个商人,卖过保健品,开过小超市,如今一边做药材生意,一边摆摊卖旧书。除非家中有事,或逢年过节,他才回来。在他眼里,父亲儒家思想很重,尤其重孝道,每年春节前,就盼儿孙们能回家过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张宏刚说,他也很矛盾,“我们做这个生意,过年最赚钱”。他总是三五年才回家过一次年,为此,他和父亲曾闹意见。后来,他发现,父亲不再命令式地要求他回来,而是拐弯抹角地询问。
2024年春节,只有张宏英回家了,待了7天就返京上班去了。
“孝”,是张福青一生所看重并遵循的。他在墙上写:“人生孝为本”“不与不孝人交”“教子女要敬养父母”。他在年轻时,也曾面临赡养父母的问题,最后选择留在村庄。他的侄儿媳妇记得,张福青的父母年迈无法自理时,是张福青与杜中秀二人,在床前掏屎端尿,服侍临终,这事让村中人很敬佩。
村里没什么留得住年轻人的东西,没有好产业,也没有学校,连村中小卖部的生意也越来越差。而张福青的暮年,正好始于二子的成年,也恰好赶上中国农村外出务工热潮汹涌的年代。
他如今也能感受到,在这方寸之地,父亲时常迫于种种现实,不得不妥协和尝试着理解。他觉得,父亲晚年是有些孤独的,但他又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现实,没办法,无解。”
在上高陵村,与张福青年纪相仿的老人,消耗时间的方式多数是选择在村中找个地方坐着。村道边摆着一溜一溜的老旧沙发,天气好时,许多老人坐在上面。张福青也是那些沙发的常客。很多老人都见过他提着唱戏机,在家旁边一块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照壁下闲坐,有时捧书前来。
离 开
年轻人不在家的日子,65岁的三侄儿张计平就成了张福青的求助对象。他写在墙上的文字里,“计平”是出现最频繁的人,有近20次,包括“请计平堵两猪圈门”“贴对联挂灯笼”“修火炉”。张计平也明显感觉到,近些年三叔在衰老、退化。有一次,要浇院地,可他的手指没有力气,叫计平来帮忙接水管、拧铁丝。三四年前,朋友送给张计平一个马桶,他转身送给了三叔。“岁数大了,他需要,(茅坑)蹲下去站不起来。”
后来,福青又找到计平说,房前的台阶有些高,下不去,计平就在门前安装了铁扶手。晚年,许多事张福青都渐感无力,毛笔字也不如以前写得好。他在墙上自问自答,“老来难,怎么办?”并逐条写下儿与媳回家省亲之际要为父母做的10件事。
他也在墙上感慨自己老了:“我71岁老啦用老人手机不会交费”“我已74岁不能做,有危险”“福青77岁始腿痛”“每年三月份七月份找村青年人给福青、中秀用手机刷脸,各一次,才能领养老款”。
他有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里面快记满了使用手机的各种流程,包括上网、手机支付、视频通话、清理垃圾、发图片等。很显然,他尝试努力学习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不得不向村中仅有的年轻人求助。他请大学生发过短信、贴过春联、帮忙连无线网,他请小超市老板娘交话费、刷人脸认证,还请住在城里的侄儿到自动提款机取过钱。“时代变了,现在的好多东西都搞不懂了”。
父亲离开的第37天,张宏刚也离开上高陵村,回到了鄂尔多斯。在没有订单和庙会可以做生意的日子里,他就抽空打些零工赚钱养家。张宏英暂时留在了老家,母亲离不开他。这段日子,是他成年后在老家待得最长的一段时间。但他感觉,自己好像陷入了一种循环。在他记忆里,自2018年父亲病后,他总在回家照顾父母与北京打工之间来回折腾,如此这般,反复数次,他时常感到无奈。
他觉得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推着走,由不得自己。这两年刚在饭店工作稳定下来,父亲又突然去世,他只好待在上高陵村照顾母亲,但他不可能一直待在村里,钱是个问题,只是他还没想清楚,母亲该怎么办。
闲时,张宏英就拿起父亲用过的毛笔,以水代墨,像父亲往日一样,在院子里的红砖上写字。然而,在墙上写毛笔字并不容易,写不了5个,他胳膊就酸了。转眼,那些字迹便在墙上消失。(全文完)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