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校长和学生们:高考面前,想留得住更想走得远(下)

大山里的校长和学生们:高考面前,想留得住更想走得远(下)

编者按:2024年5月最后一天,还有一周就是高考,云南省红河州47位县域中小学校长,却离开了学校和学生。他们集结到清华园,参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主办的“弦歌不辍,厚德树人——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他们背着山区教育的困局来,努力寻找破局的路子。凤凰网公益对话了几位来自云南省红河州南部边疆县域高中的校长。这一期,我们继续去了解他们的教育探索和理想。


转自:凤凰网公益频道        作者:李迅琦        编辑:爱心志愿者

 

(接上文)

但是当县中的孩子成为了县中的老师,“走不出去、留不下来”的情境仍然在继续上演。

长期以来,教师的再教育都是一个需要资源投入的课题。吴闯和姚薇都提到,自己眼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能找到更多机会把老师们送出去,让他们先看看更大的世界。

与此同时,留下人才也始终是一个痛点问题。“很多外地的骨干教师会在七八年后外流,光是2021年我们学校就外调了20余位老师。”姚薇透露。帮扶的模式也存在相似的困境,“校长待三年,教师待一年半”一度让白礼华产生困惑,教育模式无法“拿来”,但考察本地民情、因地制宜需要时间。

县中的校园里,篮球场、心理室、多媒体厅都整修一新,影响学习的“物理环境”不输清华附中。然而软件的提升却更难,也需要时间,“那个新无人机就放在那里,暂时还没有人会用”。

已经从上海来到红河州近二十年,面对这些无解的问题,曾长春时常会感到苦闷。但是,无论对哪位校长而言,即使面对再艰难的困局,他们都在努力探求破局的路子。

学,孩子们在上植物拓染课

 

七彩的课堂,高三的晚霞

 

临近高考前一周,县中的孩子们遵照日常作息起床、自习。学校开设了考前心理辅导大会,叮嘱父母给予孩子适度的问候与关怀。

红河县第一中学在荷花池边设置了复习答疑的区域,方便老师和孩子们点对点谈心。孩子们收到特殊的礼物:写着“高考必胜”的签字笔和一双“金榜题名”的袜子。元阳高级中学则为毕业生准备了一顿送考大餐,每一口勺的背后都是祝福和希冀。

考虑到红河州南部县域高中的特殊情况,教育局并没有给校长们设置所谓的“达线”目标。但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眼下高考仍然是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它意味着十八岁的年轻人将出门远行,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给人希望和可能性。县域高中的校长们也形成了一套对高考意义的解释——它成为以终为始的旅行,敦促孩子找到目标,在挫败与进步中,慢慢寻找自己。

由此展开的是属于不同县域高中自己的尝试,以高考之名,延展出一系列教育实验。

首先是分层教学。目前,大多数县域高中都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式授课,“初高衔接”成为他们共同的工作重点。

其次,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元阳高级中学,排球、足球、象棋、围棋、模拟法庭,多种多样的课程激发了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吴闯介绍,自从“七彩课堂”2022年进入校园之后,学生的流失情况开始大大减少,基本再没有上课打瞌睡的情况出现。

姚薇和校女足队的成员们举起比赛奖杯

 

与此同时,“艺术+体育”的特色办学模式也逐渐在红河州南部推广。姚薇所在的红河县第一中学从2008年开始,确立了“立足实际 突出特长 彰显特色”的办学目标,通过专业化的艺体教育,帮助更多孩子“高考上岸”。时间久了,艺术和体育成为贯穿在校园的日常,学生们可以自我绽放。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后来成为了专业人士。

互联网和媒介同样可以成为方法。十几年前,刚来屏边支教的曾长春曾通过一段记录上海生活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好奇。2021年,当时还在蒙自一中教书的曾长春正看晚自习,落日点染这座彩云之城,粉紫色的天空如梦似幻。曾长春给了孩子们属于他们的两分钟,记录这个过程的视频,后辗转被人民日报编辑制作成了名为《高三晚霞》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上亿人次浏览转发。

眼下,教育帮扶在红河州进入了2.0的阶段。十三五以来,红河州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以2016年与2023年相比,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1.91%提高到90.45%;2018年以来,2.5万余名红河优秀学子进入全国“双一流”等重点大学。但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红河州教体局教科所负责人介绍了他们下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学习是公平的,观念的改变是最难的。一个学校能真正发展起来,在于它让那些老师能动起来,持续发挥作用,这就要形成一个生态。”此次的校长行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

元阳县高级中学的孩子迎接高考

 

在五天的行程里,校长们变回了学生,体验共创式的课堂、走访北京的特色中小学、聆听知名教育专家对教学管理、心理引导的见解和分享。他们一方面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不得不考虑升学率,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贾莉说:“分数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如果校长们能够给孩子爱,给孩子宽容和帮助,可能真的能影响一代人。”

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折射面,其过程常常复杂而漫长。这中间还会经历无数次走出去和留下来的过程。“弦歌不辍,厚德树人——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也将种一棵树,借助清华本科生远程支教、专家团定点帮扶、线下深度行走等方式,让教育的星火得以传递,更让期待更多地流转在山区的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原来,我的未来还可以这样”。

“没有哪个山头一模一样,为什么我要我的学生一模一样?”曾长春也希望他的学生“成为他自己,有多少能力就成为怎样的自己。”(全文完)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