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笔记连接一个中国

乡村笔记连接一个中国

编者按:成立于2017年的“乡村笔记”是一家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通过开设乡土研学、城市职旅与乡间风物三大板块,加强城乡平等交流;为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为乡村孩子扩展职业可能,并为乡村发展带去城市支持。本期爱心专栏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感悟乡村笔记连接的中国。


撰文 刘恩保                    编辑 爱心志愿者

乡村笔记·城市职旅项目将乡村孩子带到城市,以城市为课堂进行情景式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面向15-18岁的乡村孩子进行招生,成团人数为15人,分别至上海与成都进行为期5-7天的职业旅行。引导职旅学员走进教育、金融、农业、建筑设计、制造业等行业,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为自己的未来做最适合的职业规划。

乡村笔记部分成员

乡土研学:认识一个完整的中国

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塔,北方的汤圆、南方的元宵,或许还有各种象征着团圆的节日。

可是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物。

湘西山村,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碧水晴川、浮岚暖翠。船夫划着木浆,老人背着成捆的草药走在森林中,手艺人在昏暗的光线下雕花刻木。这里是《边城》的故乡,江边的吊脚楼,古镇上的苗族傩戏、版画雕刻、踏虎凿花,每逢年关将至,村民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

云南红河,彝族、哈尼族的村庄林立,明清时期的老院子保留至今。梯田里养着稻花鱼,土掌房的屋顶上晒着辣椒、玉米。接近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彝文”,传统的草编凳子、扫帚,传承千年的彝族刺绣,还有那口感惊艳的“芒果蘸辣椒”,都是原始村落的“宝藏”。

山东菏泽,黄昏的最后一缕斜阳伴随着大锅乱炖的热气和白面馒头,在空荡荡的仓库中训练了一整天的戏班孩子狼吞虎咽。这个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的戏班,成员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参差不齐。

川西藏区,穿过四姑娘山到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去拜访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圣山与寺庙,在丹巴东女国大峡谷遇见隋唐古碉楼的千年时光。这里是历史与植物的天堂,3000余种花草树木,一百年前英国的植物猎人威尔逊曾在川西留下了“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感叹。

这些,也是中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多只能通过手机屏幕与文字书籍想象的中国。

从2017年开始,城市职旅项目组织带来自全国城市的青少年到乡村去学习,去湘西的山村、云南的梯田、四川的藏区、山东的戏班。

在湘西写作营,他们重走沈从文老先生笔下的湘行散记路线,沿沅江逆流而上,学习唐宋古人的文学采风,掌握创意写作方法和非虚构写作技巧,记录民间的生活日常、文化信仰和传说故事。

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旅行,把传统的乡土历史文化与学科基础方法论结合起来——通过文学采风、社会学调研、建筑学、民族学等方式,了解乡村文化,发掘乡村故事。如彼得·海斯勒说,到乡村是“去感受历史,去感受那些通过劳动改造大地的岁月,去感受人类世世代代以来和土地相互较劲的过程。”

中国很大,灯火璀璨、高楼大厦的繁华是中国,空谷幽兰、田园牧歌的宁静是中国,山遥路远、竹篱茅舍的艰苦也是中国。就像乡村笔记的英文翻译选择的是“beyond the city”一样,我们希望让这一代青年人看到城市之外的风景,拥有超越城市的视野。

流动的乡村文化

 

城市职旅:让第一次远行不再是打工

当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课程在城市的课堂萌芽,医生、老师、警察却依然是乡村孩子理想职业的全部。

问及理想时,更多的孩子选择沉默。

VR、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在城市早已习以为常的科技,对于站在悬崖边才能收到信号的村子,还停留在科幻的想象。

如果贫困不再是阻碍大多数乡村孩子升学的藩篱,那什么才是?如果有机会,谁又不想设计自己的命运?

可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孩子,却连未来有多少选择都不清楚。

发起者在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后,通过“城市职旅”的公益项目把乡村的孩子带到城市里来,给他们上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课程。

他们想让孩子们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地方,还有那样一些人,跟身边顶着烈日辛苦耕作或者去城市打工多年的叔叔阿姨都不一样。

从地图上看那并不是一段很短的距离,从背井离乡到走南闯北要经过好多年,可当书和电影里的车流、高架桥、人工智能真的“走”到面前时,那种亲历的感动是可以劈开时间和地理的屏障的。

带孩子看城市

学而思、复旦大学、百胜软件、自信心工作坊、地铁隧道院……乡村的孩子体验真实的城市生活,以城市为课堂,为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上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员走进教育、农业、建筑设计、制造业等行业,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为自己的未来做最合适的职业规划。

三十岁的时候走出工地,看到的不再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和农田,是摩天大厦、车水马龙;四十岁的时候穿上一件干净的衣服,体面地到餐馆吃饭,不再需要蹲在路边吃馒头盒饭;五十岁的时候舒舒服服地坐在火车上,不用像以前一样买站票熬通宵……

这一切都有价值,可是迟了就是迟了。在一无所知的年纪盲打莽撞,打工拼搏多年积攒的阅历和艰难,其实都是当初懵懂时留下的遗憾。

孩子们出门打工的父母在经历了城市的竞争后对“知识改变命运”深信不疑。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

“只要他(她)喜欢读书,我就赚钱供着他(她)读。”

而孩子们所需要的,是能够走出去,能够去感受,能够去尝试,能够去为未来的各种选择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去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拥有一次“公平”选择的机会。

我们从哪里来?

一年半的时间里,“乡村笔记”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在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这条路上共同前进。

他们中有上海郊区种水蜜桃的,内蒙古放羊的,云南种沙果的,河南舞狮的……每个人都故事满满,也怀抱着热望。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待遇,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 Tel: (301)-309-9421, (301)-529-9419, or (202)-321-8558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