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支教纪行 — BB志愿者支教感想集锦(二)

泉州支教纪行 — BB志愿者支教感想集锦(二)

编者按:“同在蓝天下”(Building Bridges)是2008年由耶鲁大学学生组织Building Bridges(简称BB)发起,美国爱心基金会长期支持和协调的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期。今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志愿者30余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培文实验学校,成功举办了暑期支教活动。时间虽然短暂,却给志愿者们和在地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北京大学  依多/上海交通大学  黄章真

编辑:爱心志愿者

 

在顿挫中思考与前行

 

在支教活动的前半段,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素质教育是否应当建立在良好应试能力的基础上?这些“平凡普通”的同学真的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探索高考体系下应试教育之外的丰富世界吗?这次活动我们安排了两门必修课,也就是每个班级都必须上的课程,分别是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枯燥无味的生理卫生知识大讲座,也不是空洞乏力的消极思想改造课,而是真正直面高中生的性羞耻与心理疾病羞耻的课堂。某天晚上我们寝室夜谈,一位上心理课志愿者分享道,当天课上他们讨论了校园霸凌问题,同学们从沉默变得积极,纷纷走上台分享自己的经历,有被霸凌者的觉醒,也有霸凌者的羞愧,说到最后连志愿者自己都想哭。这样中学生真实问题的课程,如何是遥不可及的“素质教育”呢?

志愿者依多在讲国际关系课

 

另一件让我反思的事情是如何磨练教学技巧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本身这边同学的课程知识并不扎实,更不幸的是,我要在一个几乎不上历史课的理科班里大谈特谈国际关系,偶有个别活跃的学生积极回应我,而大部分人选择沉默、低头、睡觉,而后悄悄吐槽“无聊”。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打击,那天晚上我甚至想过,要么打道回府,要么接下来几天混吃混喝混过去。不幸中的万幸是,一个文科班的几位志愿者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把我的课调换到他们的文科班里,志愿者们的肯定和同学们的热情回应支持我顺利地完成了支教。在和同学们告别的时候,我说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意义,哪怕到真正开始讲课之前的最后一刻,我都并不清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否到位,我设计的课程会不会无聊,我讲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是经过课上的互动、课后的交流我才慢慢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也更有动力去准备好明天的课程。

公益不仅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给那些连维特根斯坦都能侃侃而谈的超级高中生讲课固然身心愉悦,但没有机会、能力和条件拓展知识面的同学,更需要我们去创造机会。这中间的波折也让我更深刻体悟何为“教学相长”。

志愿者组织下的一场同学之间的辩论赛

 

在支教的这一周里,我和我们班上另一位志愿者组织同学们打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应该选择更感兴趣的VS更热门的专业”,在赛场上一位辩手同学说的话令我印象深刻,“真正激励你克服困难的不是只有兴趣,更重要的是你持之以恒的毅力,还有外部环境的激励。”我相信相当一部分同学从本次BB支教活动中发掘了许多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兴趣点,但我同时也相信这种闪现的火花能转化为一种持续燃烧的养料。

——北京大学志愿者   依多

 

泉州支教的三种幸运

 

作为地域文化的探索迷,遇到泉州,是我的第一种幸运。

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龄人(大学生志愿者),是我的第二种幸运。我从小学到初中,就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初中到高中,从东部来到西部;从高中到大学,又从西南小城来到魔都上海。看起来一路顺风的上升式的人生,有着其他人难以体悟的孤独。辗转的经历,不一样的选择,让我在人和人之间变得腼腆、扭捏,也让我身边的朋友还未曾相识多久,就已经消失在过去的时光里,我只好一个人坚强地走下去。这七天的支教过程,我从其他志愿者们身上有一种久违的体验,那就是温暖。我们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备课,在一个食堂里吃饭、聊天,和一个班的同学一起憧憬着改造校园。我发现,身在一个集体之中,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感觉,真好,真的很好。

BB2组的志愿者在社区探索项目的展示板前,中间是作者黄章真

 

遇到这群可爱的学生,是我的第三种幸运。真正走入课堂的那天早上,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东西,打瞌睡,玩游戏…… 结束课程的那天早上,我难过地发现前排的同学听课的寥寥无几,打游戏的快要三五成群了。这个称得上糟糕的结束就是事实,它没办法更改,但它不过是一面的事实,现实还有另一面。这一面或许更加精彩一些。其实,这一面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片段。我记得同学们在第一天关于比较影响思考的作业里,写下的“我和猫比,猫比较活泼;我和离去的人比,我比较活泼”;在生死教育的课上,写下的“我先走了,晚安”的话;还有他们在亲密关系的课上,写下自己对于理想恋人的憧憬,“体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还记得,我们在社区探索项目里,搜集素材、构思场景的那个晚上,拍摄镜头、讲述故事的那间教室,亲手劳动、作出改变的那个器材室,冥思苦想的“球球历险记”这个名字……我还记得很多很多,我在这群学生身上,看到了对游戏的喜爱甚至沉迷,也看到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更看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创造的潜力,虽然我希望有人替他们灌满一桶水,让他们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未来,并且坚定地为之努力,但我知道那个人不是我,我能做的只能点燃一把火,让他们有勇气和希望去摸索自己前行的路。

—— 上海交大志愿者 黄章真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 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