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会泽支教

回顾会泽支教

编者按:“同在蓝天下”是2008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组织“Building Bridges”(简称BB)发起的一个中美大学生联合教育实践活动。每年8月份,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志愿者们会到一个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中学,以跨文化交流为核心开展支教,通过趣味性学习分享为农村孩子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2020年“同在蓝天下”活动在云南省会泽县东陆高中成功举办,以下分享来自志愿者的小结感言。


作者:香港大学志愿者 黄月莹

 

初见会泽

 

刚来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宿舍门外的玉米田和梨树,夹在米饭里的苦荞和没有味道的豆苗汤;晚上七点半才见到的夕阳,淋浴很舒服的大澡堂;当然还有那碧蓝的天空,上面飘着羊群般的云朵。在高原上,我总感觉自己离天空很近,心灵也变得澄澈而干净。

一切都美好得超出意料,从我们踏进大会议室参加开营仪式的那一刻起,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整整齐齐的校服和掌声,表达了整整齐齐的欢迎和尊敬。

在课堂上,我们聊印度的厕所博物馆,聊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我们跟着DJ老师走进梵高的世界,又在橘园和卢浮宫穿梭,用心灵感受艺术。我们开展了激情澎湃的饮料推销会和东陆高中吐槽大会。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访谈,如何抵抗抑郁,探讨了电车问题,也在辩论会上金句连连。

黄月莹在课堂上

 

小纸条

 

我们教同学们写KWF(know/want to know/feeling)小纸条,然后贴满了教室后面的黑板。偶尔会收到吐槽:“生物学知识好无聊”“经济学好枯燥”,但更多的是表达快乐、感谢、积极性和求知欲。

同学们把心里话写在小纸条上

 

社区探索

 

我从未做过类似的项目,所以当我得知要带领一个小组走出校园时,我的心里是忐忑的。但是学生们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七天来,我见证、陪伴了第三组的成长,那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第一次小组讨论有一点滑稽,它更像是一次汇报:每一位同学都很认真地看着我,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描述他们的想法,期待我提出更多点评。但同学们很快弄明白了什么是小组讨论,然后迅速地做出了调整。他们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点子:扶贫果园、古建筑保护、污水处理、搬迁就业、非遗传承、出租车乱收费…… 他们排除了距离过远的方案,然后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了重点课题,并且进行了小组分工。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先去了新城的以礼社区。很多居民都分享了自己对新城搬迁的看法。同学们大多能礼貌、有效地采访,与受访者相谈甚欢。只有小高屡次被拒绝,但他也能在吐槽后马上缓过来,然后跑到菜市场去调查采访,顺便买了一串葡萄。我们接下来去了张氏斑铜传习馆,引导员非常友善,详细地介绍了当地特有的斑铜艺术的前世今生,带我们参观了斑铜的制作。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的专注和兴趣,尤其是小代,工整的笔记记了满满一页A4纸。

第二次讨论时,同学们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小赵已经毛遂自荐地当上了组长。他是个很优秀的leader,会鼓励每个组员轮流发言,带领全组放弃棘手的新城课题,把重点转移到斑铜的传承上。小张和刘升也很棒,他们把调查内容进一步细分,提出我们组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抓住斑铜的实用功能并进一步推广,使它更好地发展、传承。

第二次外出,在江西会馆和张氏斑铜完善了采访后,学生们突然提出带我游览会泽。那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午后。我们坐在小店里吃炸洋芋,参观了唐继尧故居。我们在一家花鸟市场看打磨红玛瑙的匠人,与制作邓小平铜像的工匠交谈,还去爬了金钟山。在山上我突然有一丝感慨,望着四面连绵起伏的高山,我突然很希望他们走出去,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去到更遥远的地方:去看看北方的长城,看看东边的海;去看看大西北的荒漠,看看南边的大都市。

我无数次规划着出国,而他们,可能连大山都没有出过。我突然明白了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可以用语言、用照片、用文字,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像天堂一样梦幻而绚烂。我能从一张张小纸条上感受到他们的渴望。“在山的那边,是海啊!”

最后着手做PPT。说实话,效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但这完全不能怪他们。我注意到女生们在总结采访成果,拍摄组在传照片、找素材,还有几个男生在摆弄电脑,可他们真的不太会用电脑做PPT。有趣的是小高,他用手机当场制作了一份PPT,虽然不够精美,但内容已经足够全面了。我很担心我们组会做不完,但那天晚上回教室的时候,我发现组长小赵一个人在对着电脑修改PPT,他愣是摸索着做完了美工,甚至还一个劲儿地安慰大家:结果并不重要,我们重在参与!

我不会剪视频,没有精良的模板素材,几乎没法提供任何技术上的帮助,但我真的很想让他们知道:你们所做的一切,无论精美还是粗糙,成熟还是稚嫩,完完全全是你们自己的努力成果!这不仅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凝结了你们自己的成长。你们真的很棒!

会泽支教志愿者大合影

 

 

告别

 

第六天的晚上,我在办公室留到深夜,为同学们写留言,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不说再见》,写着写着竟把自己感动了。从同学们身上,我收获到那么多尊重和爱,或许我也可以用肯定和鼓励,帮他们点起一束微光,让他们在奋斗的途中,不再那么孤单、无助。

告别没有仪式。我们用教室电脑放歌,一起唱:“以爱之名,你还愿意吗?”同学们把对我们的爱写了满满一黑板,没有离别赠言也没有眼泪。那个下午,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心里突然空荡荡的。那些晚一点睡早七点起的日子,现在看来,都满溢着充实和快乐。

我们离开的那个早晨阳光明媚,天空依旧很蓝,我们依旧离天空很近。我最后一次回头看东陆,红色的楼房在蓝天的映衬下愈发好看。这是一所很优秀的高中,这里有开明的校长,有和气的老师,有淳朴的宿舍阿姨和门卫叔叔,更有一群聪明善良可爱的同学们。我又想起了校长三番五次的邀请:“能不能每年都来?”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