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 悟 • 获 ——BB志愿者支教感想集锦(二)

行 · 悟 · 获 ——BB志愿者支教感想集锦(二)

 

编者按:“同在蓝天下”(Building Bridges)是2008年由耶鲁大学学生组织Building Bridges发起,由爱心基金会协调和支持的暑期大学生关怀与教育实践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期。今年,尽管处于疫情之下的非常时期,但来自耶鲁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美高中生志愿者40余人,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共同前往云南会泽东陆中学,成功举办了暑期支教活动。时间虽然短暂,却给志愿者们和在地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编辑:爱心志愿者

 

作为知识尚未成体系、阅历也略浅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短期支教过程中,究竟能够带给边远地区这群年龄相近、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生们什么?自己又有怎样的成长?

 

播撒下平等的种子

 

这是一次丰富的支教体验,也是一次充满学习与反思的旅程。相比起去年,今年的BB支教明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学相长,相信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和提升。

班级合影

 

学会取舍

 

七天,备了七节课,每节四十分钟,但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按时按量讲完。讲到正酣处,下课了,依依不舍地想要占用下节课时间,一讲又是一节课。在一次次的组会反思中,才懂得了教学的精髓——学会取舍。“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需要的,就是发掘真正能擦出火花的东西。

我教授的内容是性教育和性别平等。性教育模块的核心目的是科普和祛魅,但是性别平等方面,实在是一个包含诸多争议和讨论的话题。我不想成为一个价值的独裁者,希望同学们能有一颗包容和同理心,少一些仇恨和鄙夷,多一些谅解与关怀。希望他们能摒弃自己不良的情绪,不与社交网络上肆意谩骂的人同流合污;希望他们能带着耐心认真倾听,先讨论是不是,再力争弥合分歧。通过这门课程,我其实是想告诉同学们: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怎样做才是平等,而是要秉持“尊重”这个原则,把对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工具来对待。有了尊重和沟通,生活才会越来越平等。

在最后的分享环节,有的同学提到刻板印象,有的提到月经/生殖器羞耻,有的提到尊重,有的提到要宣传给周围仍有偏见和歧视的人……感觉到他们接纳了我认可的价值——那些足以让内心坚定,支撑一个人行走在世间的价值。我非常感动,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有了一些小小的反馈。

采访前自发演练

 

学习为师

 

“老师”这个称呼我原本是不敢当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既没有博览群书,又不喜欢教育别人,也怕承担重任。然而在东陆高中,我真的好喜欢好享受这些互称“老师”的日子。各自的名字被隐去,只剩下你的姓+老师的称谓,这种感觉太纯粹了。当我不得不承担起“教育”的职责,我又是那么地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些什么。但我在讲完正式的第一节课后感觉状态特别差,我把高密度的信息一股脑地全灌进学生耳中,全然不顾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我太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以及调动积极性了。后来,我有意识地应用了一些教学技巧,每堂课一定要花五分钟让他们抢答上节课内容,兼做复习。同时,也尽量做好重点的强调,避免太多信息摄入,更多突出主动学习。

值得一提的还有社区探索模块。这种项目我也是第一次独立完成。我带领的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并不是很令人满意。选题时候,因为“好做”而选择了会馆文化的话题。外出探访时,采访问题的设计思路比较局限,实际采访时语言的组织不太好。我有些着急和恨铁不成钢,于是积极反思自身,思考如何以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提升自己。于是我耐下性子帮助他们,语言表达不好就多练,思路局限就多引导。practice makes perfect,他们的成长也令人欣喜。最后社区探索的成果展示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画画、文字稿、剪视频,还设计了一个小的投票箱,体现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今年BB得以成行,是克服了许多磨难的结果。大家的坚持和信念,是这个夏天最美丽的回忆!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 冯逸帆 )

成果展示

 

架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

 

“一个人的命运只能由他自己去面对,我们不能代替他人去承担。”—翁永凯老师

面试的时候,我说喜欢“Building Bridges”这个词,因为桥的两头连起两个平等独立的个体。还因为我相信我有自己的使命,是要主动地把自己所坚信的事情,传递给更多的人,即使注定面临暂时的冲突与不理解。所以虽然是去支教,我却是怀着潜心学习的心态,想走进当地学生的生活,试图理解他们的视角。

七天时间很短,却也做了不少事情:在第一天被好几个小朋友pick想要签名寄语;用有趣的方式介绍五步抑扬格让小朋友不打哈欠;让dx勇敢面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的不自信,最终教他自己独立完成了小品的ppt的制作;和sl在摩天轮上谈心,看她悄悄红了眼睛;看zy从第一天被我推上去发言时的结结巴巴,到最后一天成果展示时自信大方讲解的成长;告诉那个匿名咨询单相思苦恼的小朋友先学会爱自己,提升自己;告诉那个暗恋多年的小朋友表白不一定为了得到爱情,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指挥小朋友们合唱《会泽呀》;收到每一个小朋友们贴心的礼物和感谢信……

可七天的时间终究是太短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想要多一些时间再纠正几个还不标准的英语发音;想要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小说和戏剧;想要知道自己的寄语能否帮到他们;说以后遇到苦恼可以常常找我,想要分享比他们多的有限的经历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我们都明白,这个假期以后,有一天会不再联系。我们只是刚好遇见,留下足迹。他们的命运,总还是要由他们自己去面对,我也要重新走上自己孤独而温暖的路了~

(作者:北京大学  郭若菲 )

 

后记:

爱心基金会衷心感谢来自美中两国爱心人士与志愿者的无私捐助和奉献支持。

爱心基金会享有美国联邦政府501(c)(3)免税待遇和美国联邦政府联合捐款(CFC # 10769),如您有意支持中国农村的爱心助学和健康教育,中美文化交流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爱心基金会将全力助您达成心愿。

 

如欲了解爱心基金会,请浏览爱心网页: www.aixinfund.org

如欲联系爱心基金会,可Email: aixinfund@gmail.com

或致电Tel: (202)-321-8558 张伊立博士 / (301)-529-9419 高放先生

 

您的善款支票可寄往:

AiXin Foundation,Inc., 13621 Valley Oak Circle, Rockville, MD 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