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记“同在蓝天下”支教之旅

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记“同在蓝天下”支教之旅 

编者按:在爱心基金会的支持与协调下,由耶鲁大学牵头的“同在蓝天下”支教活动于8月11-8月19日组队赴浙江省庆元县庆元中学支教。来自耶鲁大学等中美日八所著名大学的大学生们以英语、科技教育为载体,跨文化交流为核心,在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开启视野的窗口。同时,活动也为国内外优秀大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基层人文环境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华裔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也增进了民间友谊。本期爱心专栏带您一同走进“同在蓝天下”的支教之旅。

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记“同在蓝天下”支教之旅

威斯康辛大学志愿者  王之洲

注: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法学院。目前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任教。

      若论起我们的这次支教行动,是万万不能与那些长期致力于改善中国基层教育质量的人士的坚持与勇气相提并论的。尽管这次行动披挂上了美国著名大学与清华北大学子的光环,对于我们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以授课老师的身份与中学生们朝夕相处,教授他们知识与学问,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

      上课第一天,看到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依然纯净与羞赧的灵魂;这种惶恐——甚至是恐惧感——便充满我的心灵。孩子们的好奇、友好、兴奋与冲动,会不会让我们这些缺乏经验、但却不吝于表达的年轻人,太过纵容与自信地挥洒自己的知识、见解与价值判断?我们如果太过轻易地攀上云霄,是否就会太过迅速地遭遇挫折、走向失落?无疑,我们这支队伍中来自异国的面孔、腔调以及文化,来自中国国内顶尖大学的身份符号,都足以让这些自嘲为身处“浙江的西藏”的孩子们感到兴奋与珍贵。

1、Law School Volunteer was teaching Justice_副本

我其实知道,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对“我们能给他们什么”的期待,都不能太高。我们达成了颇有些自嘲式的共识:如果学校期待的是我们去给他们提供高考的应试技巧——他们恐怕会要失望好一阵了。就拿我这个在顶着“美国法学院研究生”光环的大哥哥来说,似乎对那些更令这群授课者们感兴趣的课堂主题缺乏信心——讲法律?讲历史?讲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对于那些看似人人皆可发言,人人皆有评论的资格甚至义务的话题,我自己尚在苦恼与困顿的思索之中,又拿什么去做抛砖引玉之功,更遑论给他们一个良性与有益的思考起点呢?

        每天只要我自己没有课,我都会在教室之间往来穿梭。时不时偷偷地从后门溜进教室,欣赏学习支教团队其他成员的授课。当我漫步在走廊上,睹见教室里一排排的整齐的小脑袋瓜,一双双丝毫不为我这个窗外人分神的眼睛之时,我便会依然为这次尚嫌短暂、同时又有太多地方值得改善的支教之旅鼓起掌来。对于庆元中学的孩子们来说,也许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同一个时空里上演着完全不同的精彩:香港大学的July带领孩子们历数西方艺术发展史与不同时代画作的奥秘,普林斯顿大学的Richard则津津有味地用数学与概率玩起了魔术;耶鲁的Joanna带领大家了解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北大的林莉让孩子们头一次严肃地思考生死权利的选择问题;来自日本的Sho用孩子们熟悉的动漫展示那个仍让我们感到沉重的近邻轻松可爱的一面;而耶鲁读国际关系的Phil简单却不失生动的乐谱则让孩子们的歌声响彻云霄。这便是了,我们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张扬自己的精彩,而是为了放飞他们的梦想;我们为的是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盼望;进而,我们或可以用我们的经历与感悟,描绘一个他们或许尚不知道、或尚不够清楚的世界:它比教科书教授的那个世界更为庞杂与精妙,更难理解也更需要探索,它牵扯了更多关系,带来了更多选择,呼唤着更多细致、执着、勇气与智慧去面对。

       最后一节课,我走上讲台,大言不惭地给六班的孩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并不是孔孟儒家之道的研习者,连读到的书也不足以给我这个站上讲台的资格。但当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时,当我给他们讲到为什么要“君子慎独”、为什么要诚心感谢愿意在民间传播知识、助力教育的师长们,为什么要致力于保持这个守旧、谨慎、而崇尚权威的民族以足够的社会流动性,为什么要从历史与教训中找寻“开眼看世界”的主动意愿时,我感到温暖与满足。千年前的教诲让我感到人格与道德上的心安,这个民族历经千年以来形成的习俗,塑造的辉煌,尝尽的教训与苦痛,让我感到自己的话语陡然有了生命力,有了历史的回响。我唯愿自己能天天六点起床,七点前准时到达教室,听着六班的孩子们朗读,接受他们的敬礼与问好。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喜好所致,而实在是因为我自己——也许是支教团队的所有人——都和庆元中学的孩子们、与我们的这群“学生”一起,在教育和教化之中拷问自我,共同成长。

       因此我们感恩(这里之所以冒昧的用上“我们”,是因为相信团队里的很多人,都会赞同我的表达)。我们感谢爱心基金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面对这群正在经历我们曾经的故事、却又与我们大不相同的年轻人,去思考当我们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该怎么去表达自己,该怎么去“教育”他们。我们更要对庆元中学的老师与孩子们感恩。学校不仅提供了免费的食宿,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并且愿意让一群尚不知天高地厚、只是略比台下的听众们年长那么几岁的群体走上讲台,去分享感受与经验,去体悟“教育”二字的意味,这对我们每一位奉“老师”之名、却行“学生”之实的团队成员来说,都是莫大的给予,是会有一天转变为更大的人生财富的。

      临别之时,收到了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小心意:用草稿纸扎成的小花篮,用尚嫌稚嫩的笔触写下的卡片,从家中捎来的当地特产,还有他们用水笔炮制的、让我哭笑不得的脸谱图案。感谢这次支教团队中的所有老小朋友,感谢庆元中学的老师与孩子们。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